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安史之乱深深的撼动了唐代的统治基础,原有隐藏于社会基层的问题,也从此一股脑的反映出来。朝廷在此时,也遭遇到了统治上两难的问题。外在的纷扰,直接冲击着皇室的统治基础,实属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饱受战乱的基层民众渴望安定与富足,是朝廷统治的根本,虽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却也同样的重要。当务之急不能不救,百年之计又不能不顾,唐代朝廷的难题实出于此。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安史之乱

外在的冲击,依旧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安史之乱后唐代朝廷的重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这意味着唐朝廷必须额外开辟财源以扩大财政的基础。然而,这却是以加重基层百姓的负担为代价,唐代朝廷的统治,似乎也因此一步一步的踏上了恶性循环中。虽然表面上是农民经济生活的问题,归结到底,仍旧成为朝廷的财政问题。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均田制

唐代赖以立国的租庸调法与均田制,其背后代表完整的赋税与财政秩序,并非在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崩解。赋税与财政的混乱的现象,早在高宗永徽年间便已开始出现。均田制下授与的土地,已被切细至农民难以耕种的程度;租庸调法以外的额外征收,尤其是以地税户税等为首的诸项杂税,也不断的提高在赋税中的比例。安史之乱只是为这些乱象敲响钟,给沈溺在盛世假象中的统治阶层沈重的当头棒喝。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租庸调法

尤其是战乱造成大量的人口流散,纵使在战乱平息后,依旧“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这或许是一个较为夸张的记载。然而从户口数看,从天宝年间的九百万户,一路下跌到肃宗干元三年的一百九十万户,“十无一二”却已经是相当贴近实际的数据了。民户大规模的流亡,当中许多都是拥有土地的自耕小农,他们的逃亡更产生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原本便已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只有更行剧烈。总之,在这个过程当中,“田亩移换”使得“贫富升降”更加的明显且严重了。

另外,这样大量的浮逃户口,造成以往按丁征课的方式根本无法有效实行。逃户盛行的现象大幅度的收缩了唐朝廷的赋税收入,在面对战乱局势的当下,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此面对变局的肃宗与代宗,也必须与臣下研拟出一套有效的赋税体系,进而打破帝国行之百年的赋税型态。在这段赋税改革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得不提的财经大臣,那便是刘晏与杨炎。

刘晏及其财经政策

德宗建中元年,被贬官至忠州刺史的刘晏,就任的一路上有宦官护送,只是路程还没到忠州,便又收到德宗赐死的命令。在面对死亡的当下,或许会回想起自己过去种种荣耀。自幼时便得荣宠,八岁随侍玄宗封泰山;十岁贵妃画眉,此事虽未见正史,却为当时所津津乐道之轶闻。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漕运

其后安史之乱,身为财政重臣,平乱所需之用度,安民所需之良策,可谓皆出于其手。知道自己纵使这样的有功于国,仍旧不免死于党争,心中的感触定若纠葛难解的千万丝絮,一时不能平抑。在赐死刘晏后,又过了十九天,德宗才发布这个消息,期间先杀后诏之举,亦可见德宗杀意之坚。刘晏之死不止于己身,还牵连家属数十人,当时社会为之震动。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表为刘晏家属陈情,认为“诛晏太暴,不加验实,先诛后诏,天下骇惋,请还其妻子。”仍旧遭到德宗的拒绝。

先不论德宗何以如此恨刘晏入骨,刘晏之死抑或属冤枉,然引起这般的朝野震撼,亦可见其于朝中之地位。刘晏的成功,并不来自他八面玲珑善于应对,而是那股办事的用心与高亮的节操。

或许出于童言无忌,刘晏幼时便曾讽谏玄宗时之朋党: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这虽然只是一般的童言童语,无论日后他是否将此事置于心头,但他也从未偏离这样的自我期待。从刘晏的一生来看,并没有特殊的党派偏好。其日常生活: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从这里也可以瞥见他重实务的性格,其死后“簿录其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人服其廉。”可见其清俭。然而,更值得佩服的,不只是他道德上崇高的操守,而是在安史乱后他对于唐代财政的贡献。

今人探讨刘晏的财政贡献,多集中讨论他在盐政改革上的贡献。然其成就,却远不仅于此,大致上有三个部分,首先是改革漕运;其次方为盐政改革;最后则是建立高效能的灾荒通报机制。

漕运整合

安史之乱以前,水陆运交杂使用依旧是江淮与关中地区间运送资源最主要的方式: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运两石米要耗上上千钱的资源,明显的已经超出应有的成本,更说明朝廷不计成本与代价的征收赋税的态度。然而,这也意味着加在农民身上的杂税也会随之增加。为了使赋税的征收与运送回本,朝廷不得不增加额外的赋税,这便是所谓力役中的运输之役,也是许多农民生活的痛苦来源。有时朝廷在财政困窘时,根本不把脚钱充作运输费,如高宗便曾下令“诸州脚钱价用充官人俸料。”无疑的把农民当作冤大头。高宗以前,江南尚未完整开发,朝廷依赖江淮地区的运粮尚少,故还不成问题。玄宗以来却暴增数倍,人民才真正开始感受到这个痛苦,

史载: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斗钱运斗米”之说虽然颇有夸大,其实也表示了漕运上低落的效率。因此,整合水运资源,便成为朝廷的当务之急。裴耀卿任江淮都转运史时,便已开始尝试一些初步的统合,得到的结果也很令人满意,尤其单是整合山东河南地区的水运系统,“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缗。”这意味着节省了大量的成本。然而其后裴耀卿希望进一步的整合水运资源,却没有获得成功。一直到安史之乱开始,华北地区遭受全面性的破坏,相对之下江淮地区受创较少,加上大量的人员南渡逃难与开发,朝廷必须仰赖这样大量的资源北送以供军需。为了节省成本,漕运的整合已是势在必行之务,而这个空前巨大的重任,便是在刘晏的努力下完成。

刘晏为了达成这项任务,跑遍大江南北,熟知各项利弊,可谓是尽心尽力,他曾经这样很自豪的告诉当时的宰相元载: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为了感谢元载的知遇之恩,他甚至表示“思殒百身,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之不运,愿负米而先驱。”有感于其诚意,元载才将漕运之事尽负刘晏。在这样的全权授与办理下,刘晏方能达成使命。由是: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打通了南北河运的任督二脉,“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然而,这也让基层农民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刘晏在陈漕运四利四害中,前三害即表明从河南地区到陕西地区的残破,使得该地区的运输加倍困难,而这些运输的艰难工作终将落到农民头上。所幸他尚能以盐政改革后所得的利润补贴运输,并不直接增加赋税。但为了保证运河的水量丰沛,他甚至禁止丹阳湖地区的农民引水灌溉,最终仍旧是与民争利。在面对国家的困境与农民生活的天平上,终究以国家的利益为依归。然综论之,其惠民仍多于苦民。江淮地区粟米的输入,可以大幅度降低关中地区农民的赋税;对于已然残破的洛阳,运河的重建也有助于该地区的回复。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唐代盐政

盐政改革

安史之乱前,唐代的盐政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只设官吏羁縻而已,然时盐价每斗也只十钱。一直到战乱发生,朝廷急需大量资金,便委派第五琦变盐法,采用汉代桑弘羊的专卖模式,由国家垄断食盐的制造与销售。第五琦主导下的盐政改革毕竟不算成功,其间盐价甚至飙升到原来的十倍,

“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每年盐利最多也才到四十万缗。虽已是为朝廷拮据的财政现况,提供了相当的资源,却远无法与刘晏的成就相较。

刘晏的盐政改革便是在第五琦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本身非常赞成这种征收间接税以增加国家收入的方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然而他必须首先改善的在第五琦的盐政底下,商人与朝廷间的对立关系。在这个体系中,以国家强势力量主导,将商人的买卖排除在盐榷的体系外,而以朝廷派任的官员入主,尽收天下的盐利。然而第五琦的失败亦在于此,由国家主导的盐榷,虽可将卖盐的利润紧握于手,却也徒然增加了庞大的管理支出。

针对此点,刘晏采用官商合作的方式,允许商人入籍为盐商,将食盐的销售权归予商人,商人只需向产盐区的官员缴纳税钱后,便可自由贩售。大幅度的降低了管理的人事开销,又促进商人买卖的动机,双方皆获其利。在朝廷与商人间由竞争到合作的转换过程中,统治者的利润也由此达到最佳化的效果。

对于一些远离盐产区的地方,又设有常平盐以作为一种平抑盐价的调控机制,“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费。”既是惠民,又是得利,也有效的防止商人居间操弄抬升盐价,进而造成民生物资飙涨的窘境。在刘晏的努力之下,在他担任盐铁使的第一年后,朝廷榷盐的获利已由四十万缗提高至六十万缗的水平。到了大历末年,更进一步提高至六百余万缗之谱,占了该年赋税收入的一半。

盐政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的改变了唐代立国以来以实物缴纳为准则的税制。纵使在贞观到天宝年间,货币给付依旧是购买食盐最主要的方式。然而国家无意在此掘利,税收的少,影响也不大。改革成功的盐政,使大量的货币流入朝廷财政,甚至成为与传统农税并驾齐驱的财源,这促使国家开始体认到,货币的流通在经济调控上具有远超过实物的灵活性,为日后两税法的税钱奠定基础。

高效能的灾荒通报机制

在刘晏的诸项政绩中,影响层面极广,未必单独指向农民。然而此点,却是影响农民生活最要且最急迫者,却也是学者较少关注的部分。

刘晏善于任人,在精选官吏的前提之下,他建立了一套精密的管理体系。往往能够在灾难发生初期尚未造成严重伤害时,便能够预先减免与赈济。陈谏便曾经这么赞颂:

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正史中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如何(揭秘刘晏盐的财经政策)-风君娱乐新闻

如此的高效能,在今日的社会仍旧难以到达,也实在让人怀疑陈谏记载的真实性。毕竟陈谏的文章,用意在表明刘晏乃“有功于国”者,为他的冤死抱不平。然而这样的高效能,是建立在刘晏善于用人的基础上,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他没能真正的建立一套良善的灾荒救济体制,只是在旧法的基础上落实推行与提高效率而已。但是仅仅如此,对于农民的生活,已有相当大的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