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这是陈寿对吕布的赞语,同时也是董承的人生写照。

对,衣带诏执行人、国舅董承。

注:董承是献帝丈人;但经学者考据、汉末似尚未出现国丈称谓,故史籍称国舅。

不同于文学演绎作品中的忠良形象,董承是个罕见的“权奸”。

董承是董卓之后、曹操之前的汉廷头号奸贼;西凉霸府的恶枭李傕、郭汜等人在董承面前,都黯然失色。

吕思勉在《三国史话》曾提到董承的“凉州军属性”,可惜未深入谈及。本文会针对董承的权奸身份进行具体探究。

董承有限的人生履历中,充满着“欺诈”、“控制”与“背叛”;同时,董承又不具备驾驭其野心的能力。

一言蔽之:

反覆无常、野心勃勃;识人无明、志大才疏。

董承一直想承继董卓的衣钵;不料最终没当成董卓、却成了“何进第二”,贻笑天下。

洛阳宫变

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重免官自杀。

董承本是灵帝外戚,却在连续的血腥政变下,投靠了国贼董卓。

董承,冀州河间人。孝灵皇帝生母董太后之侄。

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裴松之

董承的同辈兄弟(或叔伯兄弟)董重,在灵帝崩后、摄领骠骑将军;与大将军何进分庭抗礼。

董重亦董太后侄,何进则是何皇后异母兄。换言之,大将军与骠骑将军的二府相争,实际是“外戚政治”的延续。

即“灵帝外戚”与“少帝外戚”两党的弄权制衡。

皇权更迭时,两代外戚博弈,数见不鲜。而外戚政治的收场一般都伴随着鲜血和杀戮。比如西汉武帝时期的窦婴(文、景外戚)和田蚡(武帝外戚)争斗,窦婴下狱受戮,田蚡隐疾暴死。

论血源,董太后是少帝亲奶奶,何皇后是少帝亲妈;董重是少帝表叔,何进是少帝舅舅。均为至亲。

但权力可以异化人性。

田蚡党人可以谗死窦婴,何进党人当然也可以杀掉董重。

何进兄妹杀董重、又鸩杀董太后。独擅朝政。

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重免官自杀。–《后汉书 卷十-下》

董太后官方辞令是“忧愁而死”,实际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太后怎么死的。

(董)后忧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间归咎何氏。–《后汉书 卷十-下》

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

董太后与何皇后

董承作为董太后侄、兼董重兄弟,家族一朝失势,命在旦夕。

何氏好景不长。同年(189)十常侍宫变,何进、何苗惨死。董卓上洛,废少立献,又杀何后。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董承投靠了董卓。

董卓本西凉武夫,粗猛暴戾,不通文墨。面对董承的示好,董卓哈哈笑道:

“你姓董,我也姓董,咱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俩董。你这兄弟我认了!”

注:董卓废少立献,同姓缘故也是托辞之一。刘协生母王美人被何皇后鸩杀,自幼被奶奶董太后抚养,号曰“董侯”。见《后汉书 卷十-下》

问题是,董卓是凉州陇西人,董承是冀州河间人。这也能攀上亲戚?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后汉书 卷十-下》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魏书六》

东汉末期(189)的五百年前,秦始皇还未统一中国(BC 221),战国中后期,姓氏还未完全分离。

河间董与陇西董,五百年前都未必是一家。

董承入相府,效力于牛辅麾下。牛辅,董卓女婿。

(帝)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后汉书 卷七十二》

董承虽然失去了亲哥哥董重的庇护,却抱上了“干哥哥”董卓的大粗腿。从此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董卓焚烧洛阳、荼毒长安,董承多有参与。

董承从贼附逆,自甘堕落。竟导致当时的人、就混淆了董承的出身,还以为董承是董卓的亲戚。

董公之强,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董旻是董卓同母弟;董璜是董擢之子,董擢是董卓异母兄。

董承在《献帝起居注》中,便和董旻、董璜并称。可见其形象之败坏。

长安疑云

杨奉、董承外与(李)傕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

董承在长安,身为关中军阀,却勾结白波贼帅,意图颠覆政权。

迁都长安三年后(192),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李傕郭汜破城,诛允破布,建立关中幕府,再擅朝政。

董承故主牛辅,在陕县兵变时被亲随所杀。董承回长安投靠了李傕、郭汜。

董承在关中军幕府时,与凉州系诸将均不睦。

董承很有野心,希望能取代董卓之前的地位。所以积极联络与李傕不睦的杨定、杨奉叔侄。

二杨本是白波贼帅,与李郭互相看不顺眼。

张济与郭多、杨定有谋,又为冠带所附。

杨奉,白波帅耳,犹知(李傕)将军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奉)犹不肯尽力也。–《献帝起居注》

注:郭多即郭汜,小字多。杨定是杨奉叔伯,将军指代李傕。

白波军与关中军的牴牾,最早可追溯至董卓时期。

按《后汉书》所载,董承故主董卓、牛辅与白波军均有交战记录。

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

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后汉书 卷七十二》

董承在洛阳勾结凉州军,在长安又勾结白波军;其“反覆无常”、“犯上作乱”的性格可见一斑。

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

凉州霸府专擅朝政

董承一方面勾结白波军、图谋军权;另一方面,董承把自己女儿塞给献帝,控制后宫。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后汉书 卷十》

曹操把三女塞给献帝,应该就是师从董承。这种“强行做外戚”的下流手段,读之令人发笑。

注:南北朝霸府的权奸们,也有样学样,效法董承、曹操;比如尔朱荣、高欢等。

献帝东奔洛阳是兴平二年至建安元年(195-196),而董妃入宫必早于此时。

考虑到董贵人被诛杀时(200)有身孕(有妊)而无戮子记录(伏皇后被杀时有并鸩二子记载),可知,董承的女儿颇不受宠,五年都没怀孕。

文学影视作品中董贵人的惊人美貌,完全是意淫。

因为董贵人和曹节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大佬儿控制肉票儿”的手段。

曹操相貌短小猥琐,女儿恐怕也好看不到哪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止篇》

注:崔季珪即崔琰。

董承同理。

灵帝是旁支儿入统,因桓帝无子,河间王系才得入统。董太后本是个亭侯夫人,粗鄙无知、贪财好货,庸俗鄙陋,天下称笑;董承自己又长期屈身凉州军(189-195),沾染羌胡习气。

这样的家庭熏陶,董贵人实际形象可想而知:必是个刚强悍妇,胳膊可能比献帝都粗。

从董贵人敢参与衣带诏就能看出其刚悍,这种活儿不是一般人敢干的,更别提董贵人还是女人。

巾帼不让须眉。我敬她是条女汉子,同时替献帝默哀一秒钟。

总之,长安擅权时,后宫的董贵人、杨奉的白波军,这是董承埋下的两张牌。

流亡故都

(杨)奉及将军董承以天子还洛阳。傕、汜悔遣天子,复相与和,追及天子于弘农之曹阳。

兴平元年(194),马腾、刘焉等人奇袭长安,兵败远遁。

兴平二年(195),长安断粮,人民相食。朝廷大乱。

李傕欲囚天子,郭汜大掠公卿。董承借此机会,利用杨奉这条暗线,劫走天子,一路东奔。

郭汜复欲胁天子还都郿。天子奔奉营,奉击汜破之。汜走南山,奉及将军董承以天子还洛阳。–《魏书六》

注意关键词:天子奔(杨)奉营。

天子尚幼(时年14岁),到底是主动投奔,还是被动架走,语焉不详。总之天子被董承、杨奉等人劫走。

为壮大实力,董承、杨奉又在路上招募了白波故帅韩暹、李乐、胡才以壮大实力。

上文提过,董承埋下了两条暗线。

一条是杨奉,即军权;一条是董贵人,即皇权。

因此,董承也就尤其不能容忍其他人染指自己的权力禁脔。

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

董承以天子还洛阳

董承在东奔途中,为了维持自己“权力不坠”,屡兴冤狱,自相残杀。

董承在弘农,诬告段煨谋反。因为段煨掌兵。

煨与杨定有隙,煨迎乘舆不敢下马,揖马上。

侍中【种辑】素与定亲,乃言曰:“段煨欲反。”

董承、杨定言曰:“郭汜今且将七百骑来入煨营。”—袁宏《后汉纪》

注意叙事逻辑:杨定诬告段煨,而董承与杨定同时发言;且与杨定亲善的种辑、还是董承的衣带诏党人。此三人(董承、杨定、种辑)是穿一条裤子的。

“段煨受诬”事件,史籍着墨不多。但究其根由,无外乎“保皇党”(董承、杨奉),与欲图染指权力的“外地实权派”(段煨)之间的斗争。

类似斗争之后屡屡发生。

渡河途中,董承又想杀掉皇后,让自己女儿专擅后宫。

保皇党大败于曹阳,东奔渡河时,皇后伏寿的哥哥伏德手携绢帛(其实是胳肢窝夹着),未暇顾及妹妹。

董承借机发难,令孙俨持刀从后面砍杀皇后。左灵保护皇后,抽刀与孙俨对劈;一时大乱,竟误杀身边侍者,溅了皇后一身血污。

上与公卿步出营,临河欲济。时后兄伏德扶后,一手挟绢十匹,

董承使符节荷令孙俨从人间斫(皇)后,左灵以刀扞之,杀旁侍者,血溅(皇)后衣。—袁宏《后汉纪》

曹阳之败,人尽寒心。董承不思进取,竟还醉心权斗、挑动内讧。

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时残破之余,虎贲羽林不满百人,皆有离心。–《后汉书 卷七十二》

“暗杀皇后”事件,最后竟不了了之。

原因无他,此时“枪杆子”握在董承和白波军手里,伏氏家族(伏完、伏德、伏寿)只得含泪隐忍。

东至安邑,董承再次作妖。挤走“后勤队长”张杨。

河内太守张杨,奉食于道。结果被杨奉与董承挤兑走。张杨愤愤不平,率军还野王。

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魏书十四》

(张)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魏书八》

张杨以为己功,故因以“杨”名殿。乃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杨当出扞外难,何事京师?”遂还野王。–《后汉书 卷七十二》

到了洛阳,董承又挑起内讧。与白波军帅韩暹、杨奉争权。

及(天子)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魏书十七》

原因无他,董承想独擅朝政,做董卓第二;绝不允许其他人染指军权和皇权。这两样儿是董承的禁脔。

杨奉董承火并,董承兵败,又投张杨。

董承兵败前,曹操曾派曹洪将兵上洛。结果董承为了阻挠曹洪,竟勾结袁术、抵抗曹操,欲挟天子自重。

太祖遣曹洪将兵西迎(天子),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武帝纪》

董承与韩暹、杨奉争权失败后,又急诏曹操上洛勤王。

(韩)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后汉书 董卓传》

反复无常,竟到了这个地步。

吕布、刘备与董承比起来,都能算“骨鲠之臣”了。

吕布、刘备的背叛频率是以“年”为单位的,董承的背叛频率看样子是以“天”或“周”为单位的。

有道是:医者不能自医。

董承不知道、他这次找来的,不是杨奉、张杨、袁术这种“大路货”;而是真正的混世魔王。

何进招董卓上洛故事再度重演。

只不过,这次董承扮演的不再是董卓,而是何进。

许县之难

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董承在许县,依然不改作妖本性,天天得瑟,时刻密谋颠覆曹氏霸府。

建安二年(197)曹操入宫觐见,曾被兵刃交颈,以示皇威。

按旧制,三公觐见确实要被虎贲挟持,但曹操的司空哪是什么三公?他分明是皇帝的亲爷爷。

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曹)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世语》

这事儿的幕后主使,史书没提。但可知必是董承。

因为宫廷宿卫职能完全落在曹操手中,皇帝无亲兵。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后汉书 卷十-下》

而董承此时为卫将军,按制度可以开府(虽然曹操不会允许),麾下有固定建制的军队。

曹魏时代的领军、护军制度(两汉未见)实际就是为了架空将军府和中尉、执金吾这些两汉典兵宿卫而刻意设立的。

由此可知,曹氏入宫受辱的主谋,必是且只能是董承。因为只有董承有动机、且有军队来执行操作。更何况董承从来不许他人染指军权。

兵刃交颈,这是董承对曹操的一次武力威慑。

威慑效果很不理想。

曹操从此再也不进宫拜见天子了。

(曹)公自此不复朝见。–《世语》

建安元年(196)迁治许县,建安二年(197)董承就作妖,这心急程度,看得我都尴尬。

国舅的好日子没过几年。

建安四年(199)董承被刘备出卖,夷灭三族。

注:董承受刑于建安五年(200)年初。

注:关于衣带诏事件、刘备出卖董承始末,我以后会单写一篇。

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轻狡反覆、惟利是视:国舅董承的另一面

事泄,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刘备首先在外兴兵,董承之后露馅被杀;以此时间逻辑,可知刘备本无心参与衣带诏,甚至故意出卖董承。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武帝纪》

注:《蜀书二》时间记载,是董承先死、刘备后叛。这是为传主遮掩回护的传统。

类似赤壁之败(武帝纪与吴书蜀书均矛盾)、张郃之叛(魏书十七和魏书六矛盾)、瓦口关惨案(魏书十七与蜀书六矛盾)。按武帝纪为是。

刘备根本无意参加衣带诏联盟,因为刘备早就看出:

即使杀了曹操,献帝也无法掌权。

衣带诏真正的受益人,实际是董承。

献帝与曹操交恶,未必全出其本意。以曹氏诛杀董贵妃、董承可而未废献帝,可略窥一二。

结语

董承从来不是什么忠良。

他背叛宗族、背叛故主、背叛张杨、杨奉、袁术、曹操,全都是为了擅权揽政、为了一姓富贵。

董承心里不仅没有家国百姓,他心里连皇帝都没有。

董承心里只有自己。自己的兵权、财权、以及自己女儿的皇后之位。

董承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无常、野心勃勃、志大才疏、识人无明的主儿。

董承既看不懂曹操,也看不懂刘备。

董承以为刘备是个可以利用的憨批,刘备却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董承。

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汉末丧乱,波谲云诡;九州鼎沸,群雄争霸。董承的实际分量,大概也就是个“破产版何进”,却借着因缘际会,染指权力中枢。

但乱世总会被枭雄终结;山谷狂风也终会停止。

风停了,风口上的猪也就要摔下来了。

董承的一生,就是不断出卖队友的一生。

要论起心狠手辣、出卖队友,刘备认第二,汉末恐怕没人敢认第一。

董承栽在刘备手里,不冤。

董承想借国舅之尊和诛曹之功,成为第二个董卓。但董承的实际能力,比王允、吕布更差。

董承就是一个被董卓洗脑的破产版何进。

“能乱人不能为治”。

“能乱不能治”的终极形态是刘备。汉末九州士人均对刘备的“乱人”技法感到由衷的恐惧和敬畏。

太祖问(裴)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

潜曰:“使(备)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魏书二十三》

注:裴潜,后官至魏尚书令。

刘备反覆,识破董承的鬼蜮伎俩,反手一卖,赚了个徐州;董承死无对证,刘备说啥是啥。

人贩子被人质所卖,古已有之。

一言以蔽:卖人者、人恒卖之。

董承想做董卓,不料却成了何进。

其实董承还不如何进。

何进召董卓上洛,未死于董卓之手;董承召曹操上洛,却客死异乡,三族皆灭。

何进死于中常侍段珪、张让之手;董承死于大长秋曹腾之孙曹操之手。

何进被阉党所杀,董承亦被阉党所杀。

这大概是一种循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