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去世,齐王曹芳即位,时年八岁。

公元240年,《通鉴》上一共三条记录,其中关于曹魏帝国的只有一句话:

春,旱。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天旱不旱,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都不会停止。

公元241年,四月,孙权对曹魏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吴军兵分四路,来势汹汹。卫将军全琮进攻淮南(治所寿春,安徽省寿县),掘开芍陂(寿县西南三十公里安丰塘)堤岸;威北将军诸葛恪(时在皖口,安徽省安庆市)攻打六安(安徽省六安市);征北将军朱然围困樊城(湖北省襄樊市汉水北岸);大将军诸葛瑾攻打柤中(湖北省南漳县东。柤读如租)。

魏国征东将军王凌、扬州(治所设寿春)刺史孙礼率军迎击全琮,全琮败逃。荆州刺史(魏属荆州部分,治所设宛县,河南省南阳市)胡质派一支轻装部队救援樊城。有人说,吴军强盛,咱还是别靠得太近。胡质说,樊城城墙低矮,守军又少,倘不救援,樊城不保。于是,胡质率军逼近吴国围城部队,樊城军心方才稳定。

全琮虽败,但吴国大军并未退回,还跟魏国地界儿上呆着呢。太傅司马懿上奏说:

柤中的老百姓和少数民族有十万余人,被隔绝于沔水南岸,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樊城已经被围一个多月,情况危急,请派我亲自前往征讨。

很多朝臣反对说:

吴贼远来围攻樊城,一时半会儿,他们根本攻不下来。贼军受挫于坚城之下,不用我们打,他们就会军心浮动,我们不必急于一时。

司马懿说:

边境之城受敌攻击,而我们却安坐于朝堂之上。疆场骚动,官兵不安,这是社稷之忧啊!

衣赐履说:个人感觉,反对司马懿出兵的,应该是曹爽这头儿的。

曹爽伐蜀之战为何失败(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风君娱乐新闻曹爽伐蜀之战为何失败(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风君娱乐新闻

六月,司马懿督率诸军南征,魏帝曹芳亲自送出津阳门。司马懿认为南方夏天潮湿,曹魏官兵不适应,不宜持久作战,于是,派出轻骑部队,在朱然军营前骂阵。朱然胆怯,拒绝出战。司马懿于是休整部队,选拔精锐,又招募敢死队,申明号令,搞得跟马上就要强攻吴军似的。吴军上下震恐,连夜遁逃。司马懿率军追到三州口(湖北省黄陂县东),斩杀俘获万余人,抢得大量舟船军资而还。

闰六月,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去世。

魏帝曹芳派侍中、常侍,到宛县劳军。七月,增封司马懿郾县、临颍,加上以前的封地,司马懿食邑四个县,共万户,子弟十一人为侯。

衣赐履说:司马懿再立大功,让曹爽情何以堪啊。《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勋德日盛,却越发谦恭。常林是他的老乡,官位不过太常,但辈份儿比他大,司马懿每次见到常林,则行跪拜之礼。司马懿不断告诫子弟说,满,为道家所忌,四季尚且轮流交替,我何德何能,可以一直占据高位!自我减损,或许可以免于大祸啊(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我们说,司马懿太可怕了。咱不管他说什么,只看他见到常林,每次都行跪拜之礼,就太吓人了。读者可以试想,别说司马懿这样的国级干部,即使只是一个县委书记、县长,见到老乡中的长辈,会是个什么态度?

司马懿的表现,不符合人性,必有大伪。

公元242年,年初,魏帝曹芳追封司马懿的老爹、故京兆尹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三月,司马懿上奏,开凿广漕渠,引黄河水入汴水,兴修灌溉系统,在淮北大量屯田

衣赐履说:《三国志·邓艾传》载,修广漕渠是在公元241年,由邓艾提出。而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栽培出来的。

此前,东吴威北将军诸葛恪屯兵于皖口,魏国居于边境处的百姓深受其苦,司马懿决定亲自率军攻打诸葛恪。议事者多认为吴军占据坚城,粮草又多,为的就是引诱我们前往征讨。如今,我们一支孤军远征,东吴必会派出救兵,到时,进退两难,看不到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司马懿说:

吴贼擅长水战,如今我攻打他们的城池,同时严密关注他们举动。贼军如果用其所长,弃城奔走,那我们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贼军如果胆敢固守城池,到了冬天,湖水、河水都浅,大船不能行驶,他们的救兵只能弃船登陆救援,以我军之长对贼军之短,有什么可担心的!

公元243年,九月,司马懿督率诸军进击诸葛恪,曹芳再次车驾送出津阳门。

司马懿大军到达舒县(安徽省庐江县),诸葛恪烧毁积聚的粮草军资,弃城而逃。

衣赐履说:《三国志·诸葛恪传》上讲,诸葛恪打算在庐江、皖口屯田,于是派轻装部队袭击舒县,抢了一批老百姓回来。之后,派出侦察兵,深入魏国境内探查情况,意图攻打寿春。孙权没有批准。司马懿率军南下,进攻诸葛恪。孙权本打算发兵支援,但望气师认为出兵一定不利,于是,孙权把诸葛恪从皖口调往柴桑(江西省九江市),倒未必是吓得“弃城而逃”。

司马懿认为,灭贼之要,在于屯积粮食。于是,在边境地区大量屯田,开凿淮阳、百尺二渠,又在颍水南北修筑堤坝,开垦良田一万余顷。从此之后,淮北富庶,粮仓遍地,从寿春到洛阳,公田私田连绵不断,一望无际。

公元244年,正月,司马懿自淮南回到洛阳,曹芳派使节慰劳军队。

衣赐履说:自公元239年以来,司马懿两次击败东吴,又在东南一带屯田,借机提拔自己人(开广漕渠的是邓艾,开淮阳渠、百尺渠的应为征南将军王昶,都是司马懿的心腹),司马太傅虽然没有了“录尚书事”的权力,但把“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其在曹魏朝野的声望,更加如日中天。而从史料记录来看,首辅曹爽寸功未立,何以服众呢?

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

【不知道谁是编剧,夏侯玄根本不是这种轻佻气质】

曹爽辅政之后,任用他姑妈的儿子夏侯玄。夏侯玄先后担任散骑常侍、中护军等职,后又担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夏侯玄延聘李胜做自己的长史。公元244年,李胜和尚书邓飏力劝曹爽征讨蜀国,以树立威名。司马懿认为不妥,竭力劝阻,但曹爽不听。三月,曹爽西行至长安,发兵十余万人(《三国志·曹爽传》上说是六七万人,估计加上其他部队,以及七七八八的后勤人员,差不多能有十万人),与夏侯玄一起从骆口(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向汉中进发。

蜀国方面,诸葛亮去世之后,由大司马蒋琬主政。蒋琬一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从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蒋琬向后主刘禅上书表示:

魏国占据九个州,实在不易铲除。如果我们能够与东吴同心协力,首尾夹击,即使一时不能大胜,也总可以蚕食魏国的土地。问题是,咱之前跟东吴数次约好,一块儿进攻魏国,但孙权这个货总是拖拖拉拉,没一次能好好配合,搞得我们每次都无法实现战略目标……现在,涪县(四川省绵阳市)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可以应付紧急事变,我建议,把军队大本营从汉中搬到涪县。

公元243年,十月,蒋琬从汉中返回涪县,病势沉重。刘禅任命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全权负责汉中事务。十一月,刘禅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公元244年,三月,曹爽大军奔赴汉中。而此时汉中守军不足三万,蜀军将领都很恐慌,打算坚守城池,不与曹军交战,等待涪县(四川省绵阳市)的救援。汉中太守王平说:

汉中距离涪县将近一千里,敌人如果攻占了关城(陕西省宁强县西南阳平关),便成为深灾大祸,应该先派遣护军刘敏占据兴势(陕西省洋县北),由我担任后卫。如果贼军分兵攻打黄金(陕西省洋县东北,城东即子午谷的出口午口),我将亲率一千人迎战。我们只要拖他一段时间,涪县的援军便会到达,这才是最佳策略。

将领们大都心里发毛,只有护军刘敏支持王平,率所领部队进驻兴势,漫山遍野插上战旗,连绵一百余里。

闰三月,蜀汉皇帝刘禅,派大将军费祎,率各军出发援救汉中。费祎正要动身,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送行,要求跟费祎下一盘棋。这时,紧急军事文书,从四面八方,交集而来,人穿铠甲,马备雕鞍,出动命令已经下达。可是,费祎就跟没事儿人似的,和老来敏下棋下得一身是劲,嗨得不得了。来敏这时才说,小费啊,我是故意考验你的,看看你骤临大事,能否沉得住气,现在看来,你可谓泰山崩于顶而不变色啊,一定可以击退贼军。

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

【费祎:老来,打个小劫!】

衣赐履说:我了个去,这是什么鬼事儿!倘若魏蜀两军已经相持,费祎在军中下棋,以这种从容态度安官兵之心,确实可显示其临危不惧的大将气度。现在,前方正在等待救援,晚去一天,甚至晚去一个时辰,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败局,所有人都恨不能打飞的、坐火箭飞到汉中,费大将军居然和来敏下起棋来,我只能说,这两个人就是一对儿二货。以此观之,费祎此人,不过了了。

曹爽大军到达兴势,遭到蜀军抵抗,一时不能前进。关中以及氐、羌部落转运的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驴骡大量死亡,运送粮食的百姓和夷人,在路边哀号哭泣,而涪县大军及费祎部队相继赶到。

衣赐履说:《三国志·曹爽传》讲,曹爽军在谷里就被堵住了;《三国志·费祎传》讲,曹爽军已经抵达兴势。不管哪种说法,总之,曹爽军无法继续向汉中挺进。

魏国参军杨伟向曹爽分析形势,认为还是赶紧撤军吧,否则一定会大败。邓飏、李胜与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下,杨伟说,都是邓飏、李胜这两个小子败坏国家大事,应该推出去砍了!曹爽大为不快。

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说:

《春秋》大义,大臣责任大、恩德重。从前武皇帝(曹操)第二次进军汉中,几乎大败,这个事儿你是知道的。兴势地形至为险要,蜀军已率先占据,如果进攻无法取胜,退军又被阻截,则很可能全军覆灭。到时,你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夏侯玄心中恐惧,就劝曹爽撤军。

五月,曹爽率军撤退,费祎进军占据三岭(沈岭、衙岭、分水岭。三岭皆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阻截曹爽,曹爽奋力苦战,勉强退回,损失惨重。这次出征,关中地区多年的积累全部耗尽。

衣赐履说:《通鉴》上这一段原文为:费祎进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这段记录源自《三国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原文为: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两段话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差别很大。《汉晋春秋》表示,死失略尽的是牛马,导致驱牛赶马的羌、胡怨叹,也即是说,损失的主要是粮草辎重,人员伤亡并不严重,连羌、胡这些搞后勤的,都没什么损失。但经过《通鉴》的加工,一句“失亡甚众”,立即让我们觉得,是曹爽的十余万大军基本上全完了,曹爽带着几个亲信,灰溜溜逃回洛阳。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曹爽此次伐蜀,的确是无功而返,后勤补给损失惨重,但人员基本保全。司马光黑了曹爽一把。

曹爽征蜀,从三月到五月,满打满算,四个月(含一个闰月),从史书记录来看,基本上是一仗没打,曹爽就撤了,十万大军,在秦岭大山沟里绕了一大圈,就回军了,临走还被费祎追着屁股打了一顿,一应辎重,全孝敬蜀军了。

总体感觉,曹爽就是个废物。

不过,深入去想,似乎这次失败,另有一些隐情。

关于曹爽伐蜀,我们有必要弄清几个问题。

问题一: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

曹爽伐蜀之战为何失败(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风君娱乐新闻曹爽伐蜀之战为何失败(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风君娱乐新闻

我个人理解,司马懿军功等身,在曹魏的声望太高了,而作为曹魏帝国首席辅政大臣的曹爽,在军事建树上,毛都没有一根,这样,就难以服众。而司马懿接连两次击败东吴,曹爽亟需建立军功以壮威望。李胜、邓飏建议伐蜀,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因此,曹爽如果想在曹魏稳坐首辅,这一仗,是必须要打的。

有学者指出,曹爽不应该攻蜀,而应该去打东吴。这是一种很的论调。司马懿抢先一步攻击东吴,得胜而归。曹爽此时如果提出他也要攻打东吴,且不论能不能取胜,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一定会被朝臣笑死啊。司马派的各种笔杆子、大喇叭,势必添油加醋满世界宣传,曹大将军一定长期占据三国八卦热搜榜诶!曹爽本人可没有唾面自干的道行,非吐血而死不可。

曹爽的小弟们当然也是想到了这些,才会建议征讨蜀国。

问题二,曹爽伐蜀可不可行?

老实说,曹爽打蜀国是否可行,我不知道。从之前的记录来看,魏蜀两国交锋多次,基本上都是诸葛亮进攻,魏国防守。魏国主动攻打蜀国只有一次,就是在公元230年,曹爽的老爹、大司马曹真从褒斜谷进军。但是,曹真刚一出发,就天降大雨数十天,大军在山沟沟里泡了一个多月冷水澡,实在无法前进,只好撤军。此前不久,公元227年,司马懿在襄阳粉碎了东吴诸葛瑾、张霸的进攻;公元228年初,又破上庸、斩孟达。司马懿接连取胜,而曹真铩羽而归,这口气真的难以下咽,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曹爽此番伐蜀,可能还有为老爹曹真一雪前耻的情结。

此时,诸葛亮已去世十余年了,蜀国的当权派,蒋琬和费祎,都是鸽派,领兵作战能力有限,与诸葛亮相差远甚。曹爽如果战略战术得法,未必就不能成功。

那么,曹爽伐蜀,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呢?史书上没有明说,我个人猜测,完全吃掉蜀国,曹爽恐怕胃口没那么大。但拿下汉中,则并非没有可能;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拿下汉中,抢点人口、抢点东西,烧掉几座城池,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咱空口白牙讨论曹爽能不能成功,有点不靠谱。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当时人的反应来加以判断。

谁呢?

司马懿

当时,正是曹爽和司马懿硬杠的时候,曹爽要干一件事儿,如果司马懿表示支持,可能对曹爽而言未必是好事;如果司马懿反对,甚至是强烈反对,那大概率可以断定,干那个事儿就是正确的。

曹爽打算伐蜀,司马懿坚决反对。如果曹爽出兵一定会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对司马懿则是好事儿,比如,曹爽挂了,魏国朝廷就是司马懿的天下了,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司马懿偏偏强烈反对,并且,从计划出兵到撤军,司马懿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反对。

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司马懿的表现恰恰说明,曹爽伐蜀,很可能取得重大战果。

曹爽伐蜀之战为何失败(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风君娱乐新闻曹爽伐蜀之战为何失败(曹爽为什么要征讨蜀国)-风君娱乐新闻

有人可能会说,司马懿反对出兵,可能完全出于公心,是为了曹魏政权考虑的,并不是为了他自己。

且不论司马懿有没有那么高尚,我们先看一条史料:

《三国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骆谷之役,议从胜出,由是司马宣王不悦于胜。意思是,征讨蜀国,是李胜给曹爽出的主意,所以,司马懿非常讨厌李胜。李胜不过是给曹爽出个主意,碍你司马懿什么事儿了?定主意的又不是李胜,你为什么要讨厌他?我只能理解为,正因为出兵伐蜀成功概率很大,能够为曹爽赢得声誉,司马懿才会迁怒于出主意的李胜。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诛了李胜的族,可见已经恨到骨髓里了。

另外,我们要注意,这次出兵,曹爽是吸取了他老爹曹真的教训的。曹真伐蜀,是在雨季,此次出兵,则选在三月,伐蜀全程没有被雨水所困。曹爽在出征之前,作了各方面准备工作,那么——

问题三,曹爽为什么会失败?

可能大家会认为曹爽没打过仗,他宠信的那几个家伙,似乎也没怎么打过仗,失败也属正常。不过,曹爽还是颇带了几员能打的大将的。比如,魏国前将军、领雍州刺史郭淮,再比如,讨蜀护军右将军夏侯霸。

郭淮,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他是魏国的老革命,是与诸葛亮、魏延叫板多年的大将,领兵能力不用怀疑。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玄的族叔。夏侯渊被刘备军斩杀,夏侯霸立志给老爹报仇,长年与蜀军作战。后来,夏侯霸升任右将军,屯兵陇西,他不但会带兵,而且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也很好。曹爽伐蜀时,任征蜀将军,为征西将军夏侯玄所辖。

也就是说,曹爽军中,并非没有能打的。

那就怪了,有能打的将领,有十余万大军,从三月出兵,到五月退军,四个月间,曹爽与蜀军竟然一次正面交锋都没有,就是临了儿和费祎照了个面儿,稀里哗啦就撤军了。曹爽你是来干嘛的?你来自驾游的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司马懿了。司马太傅从一开始,就想尽办法破坏曹爽伐蜀。

第一,临阵拆台。《三国志·郭淮传》载,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意思是,曹爽、夏侯玄伐蜀时,以郭淮为前锋。郭淮觉得情势不妙,拍拍屁股走了,所以他的军队没有什么损失。

我靠!这是什么骚操作?郭淮作为征蜀先锋,一仗没打,根本没有经过曹爽和夏侯玄的同意,就带着人跑了。郭淮这个台拆得可是够狠的,可以想见,他的退兵对曹爽大军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郭淮为什么这么干?因为,他是司马懿的人;郭淮凭什么敢这么干?甭问啊,有司马懿给他撑腰嘛。即使事后曹爽想收拾郭淮,也会投鼠忌器,并且,郭淮经略西北二十余年,拥兵在外,曹爽岂敢轻易动他?

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

【老革命郭淮】

第二,舆论攻势。在整个伐蜀过程中,从起兵到撤军,司马懿方就不断鼓动曹爽撤军,除了上文中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之外,史书上还有其他记录。

《三国志·钟繇传》载,正始中,大将军曹爽兴军伐蜀,蜀军拒守,魏军无法前进。曹爽打算增兵(看,曹爽还打算增兵呢),散骑常侍钟毓给曹爽写信,大意是说,打仗这种事情,庙算得当,大军一到,所向披靡;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请大将军仔细考虑。

钟毓是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哥哥,钟家和司马家是世交。钟毓一生,受到司马家的重用。公元264年,钟会谋反,兵变被杀,钟氏依律当诛三族,司马昭却对已经病亡的钟毓一脉网开一面,钟毓的两个儿子都被特赦,官爵如故。看到了吧,钟毓妥妥是司马懿的人。

另外,那个当众与李胜、邓飏互撕的参军杨伟,史料记录不多,我们不能断定他是不是司马懿的人,不过,《三国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载,杨伟字世英,冯翊人。而司马懿经略关中多年,两人也是有交集的。

司马懿和钟毓的书信,杨伟“邓飏、李胜可斩也”的高喊,只能用“动摇军心”四个字来形容。

第三,安插亲信。《晋书·文帝纪》载,大将军曹爽伐蜀,任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兵出骆谷,屯驻于兴势。蜀国将领王林夜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卧不动。王林没占到便宜,于是退军。司马昭对夏侯玄说:

费祎依险拒守,我们进击,他不应战,我们也无可奈何。现在应该马上退军,以后再作计较。

司马懿从一开始就反对曹爽伐蜀,而他儿子竟然也参与了伐蜀行动,还是夏侯玄的副手,这可真是亲“亲信”啊。如果曹爽的脑袋没有被驴踢过,我只能认为,是司马懿刻意安排司马昭随行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随时将前方消息报知他老爹;二是随时搞各种破坏。

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三国事件 | 高平陵事变始末之曹爽伐蜀

【曹爽居然带了这个家伙,啥话也别说了】

司马懿父子对夏侯玄说的话,如出一辙,明显商量好的。通过夏侯玄劝曹爽退军,比直接劝曹爽,效果更好。曹爽只要无功而返,就是司马氏的胜利。

当然,曹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曹爽不是一个能决断的人,与司马懿这样的绝顶高手过招,胜面实在不大。看看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的表现,当时连降大雨十余天,河水暴涨,淹到大帐之中,手下将领一致要求转移阵地。司马懿说,谁再提移防的事儿,老子宰了谁!有个不长眼的家伙又说了一嘴,司马懿立即砍了他的脑袋,于是,所有将领都老实了,军心瞬间稳定。军营是否应该移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帅的坚定决心,是大军取得胜利的必备条件。

曹爽,差得太远了。

吃了这一记闷棍,曹爽意识到,只要有司马懿在,他这个首辅就坐不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