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本文目录

  • 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 五代十国中的“国”和“代”怎样区别
  • 唐朝、后唐、南唐是何关系后两个会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吗
  • 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
  • 一代女皇武则天,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却为何没生下一男半女
  • 朱温为什么不学曹操借唐名义灭诸侯再代唐
  • 全世界都以瘦为美,为什么偏偏中国古代唐朝以“胖”为美胖了以后美在何处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个《旧唐书》里的故事吧,说唐高宗李治常年苦于头痛和眼睛的问题,到了晚年双目几乎全盲,连基本的判断都没法下了。御医秦鸣鹤觉得针灸头部,稍微放一点血可以缓解病情。

这时候武则天在帘后大怒:“这家伙该杀!竟然敢加利器于皇上!”

高宗李治则不以为然:“我头痛的厉害,放点血未必不好。”

于是让秦鸣鹤大胆施为,针刺放血之后,高宗果然能看清东西了。看完这个故事还有人觉得李治被架空了吗?这时高宗已经病的很厉害了,但武则天的意见在他面前依然只能是意见,决定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被低估的李治

大抵是因为有个千古一帝的老爹,又有一个空间绝后的媳妇,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中的形象十分模糊。说好听点是个烂好人,没什么个性,说难听点是懦弱无能,靠强悍老爹打下的底子和牛X媳妇的辅佐才混了30多年皇帝。最后还被媳妇把天下给抢走了。

但是我们可以细想一下,有哪个皇子敢在老爹活着的时候就跟小后妈有一腿,老爹挂了以后还敢把小后妈立为皇后的?这厮哪里是懦弱胆小?这胆子都泼天了好吗?而且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史书怎么写,他爹都未必流氓得过。

另外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整死哥哥弟弟,又整死扶自己上台的舅舅,再整死了结发的皇后,每次都痛哭流涕,每次都没见丫下手轻点。密谋废武则天暴露,干净利落的就把上官仪给卖了,还把人家女儿弄进宫里罚苦役,这货的腹黑简直突破天际了好吗?

李治真的被架空了吗?

吐槽机的个人观点是李治这家伙是个玩平衡的好手,在朝堂上属于谁冒头就打谁的风格,在给予武则天权利的同时也在不停的限制她。他的方法是把武则天在外朝的支持者挨个收拾掉,避免内外串联。

首先武则天的铁杆支持者李义府因为收了700贯钱收到下狱流放套餐(原来李义府祖父迁坟送葬70里都不管),随后许敬宗的退休申请被这货直接批准(按理应该三请三辞),又断了武则天一只臂膀。

接着李治把武则天的政敌和私敌都给扶起来了,包括王皇后的族兄。更损的是丫亲自拟定拟定《内训》和《外戚诫》,把武氏家族参政的机会给压死。对这些招数武则天无可奈何,只能默认(难怪后来抢他家天下了)。


总结起来吧,李治确实跟武则天分享了很多权利,甚至给予了她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是最核心的权利一直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使身体不好也没有完全分享。故此架空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否则武则天也不至于老年才登基了。扯淡完毕。

五代十国中的“国”和“代”怎样区别

五代十国时期是夹在唐宋之间的一个短暂但黑暗的混乱时期,虽然只有53年,出现的皇帝、发生的事却是非常多的,正因为更迭太快,所以这一段时期相对而言于国于民都是相当不利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更方便的说明这一时期的局势,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五代,十国只是在这五代时期出现的一些割据政权,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十国,但绝不仅仅只有十国。

“代”这个词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唐之后是后梁,再之后是后唐,再是后晋、后汉、后周,然后宋朝取代了后周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五代十国最能表述这一时期的局势呢?就是因为中原的这些朝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而仅仅是局部的统一。在中原王朝控制之外,还有别的许多割据政权的存在,他们有的愿意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有的不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索性自己称帝。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它们都只是割据政权的存在。称帝也好称王也好,政权仅仅是地方政权,并不具有正统性,因此统称为“国”。

其实五代十国这种局势早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就有了雏形,安史之乱被压下去之后,帝国就出现了藩镇问题,尤其是安史旧部河朔三镇,基本就是常年处于自治状态,准确的说应该是半自治。朝廷的政令是到达不了这些割据的藩镇的,更不用说征收这些地区的赋税了。朝廷自然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很明显的是有心无力,或者即便有力却后继无人。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统一了,它能控制的地区是有限的,这种情况越往后越严重,即便有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帝国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藩镇问题,还有各种各样别的顽疾,比如宦官干政,比如朋党之争,这些都让唐天子疲于应付。

后来的黄巢起义更加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皇权更弱,皇帝还要靠着节度使帮自己打仗,给自己遮风挡雨。而在黄巢起义中起家的那些节度使更是加紧争夺地盘,互相之间打得不可开交,皇帝都被他们夺来夺去。但最后还是朱温占得先机,控制了唐昭宗和朝廷,最终处死了唐昭宗和唐哀帝而建立了后梁。

但是朱温实际上也不能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他没有力量实现全面的统一。朱温曾经的老对手们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都不承认后梁政权,当然也有不少割据政权是奉后梁为正朔的。但是不管这些割据政权承认还是不承认,都没法否定后梁的正统性。

当然最不服朱温的大约就是李克用,后梁建立的第二年,李克用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存勖又接过了打倒朱温的大旗,并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在923年从后梁手中夺过了部分“天下”,后唐就此建立。之后还有后晋、后汉和后周,都不长久,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只懂得夺天下,于治理天下上并没有多少天分,而且继承人又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大约只有郭威的继承人柴荣是最优秀的了,他几乎就要实现全面的统一了,但却英年早逝,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留给了才六七岁的儿子。即便没有赵匡胤来捡便宜,也会有别的人来捡这个便宜,而且这个便宜不是一般的大,它奠定了后来全面统一的基础。从这里来说,柴荣真的是死的太可惜了。

赵匡胤的宋朝一建立,实际上五代就已经结束了,但属于十国之内的几个割据政权还在苟延残喘。赵匡胤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南方和北方的割据势力挨着一个个灭亡或者投降。但赵匡胤在世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却并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中来,之后终宋一朝,燕云十六州都是中原的隐痛,也因此战争从未停止过。

唐朝、后唐、南唐是何关系后两个会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吗

公元907年,投降唐朝的原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灭掉唐朝登基称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其他原来唐朝的藩镇诸侯也纷纷称王称帝。有些实力弱小离中原较远的诸侯纷纷改变旗号,接受后梁的册封而彻底背叛唐朝。但是还有一些忠于唐朝不愿服从朱温的势力,他们并不甘心唐朝的灭亡继续打着唐朝的旗号和朱温进行斗争。

(后梁太祖朱温又名朱晃、朱全忠)

其中以朱温的死对头晋王李克用为代表。这个李克用是谁呢?他和唐朝是什么关系?后唐和唐朝是像西晋东晋那样的延续吗?

唐朝国力强大影响力远及四方,很多少数民族或畏惧武力强大或者仰慕天朝富足而甘为附属。很多归附臣服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被赐与唐朝国姓李氏,后来他们很多自称李氏。实则和唐朝皇室并无血缘关系。

沙陀族就是其中一支,他们是西突厥别部处月部。分布在金娑山南,蒲类海东,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因此号称沙陀突厥,简称沙陀。沙陀族首领姓朱邪,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帮助唐朝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金吾上将军。赐姓李氏,名国昌,其后世代以李氏为姓。

(后唐的奠基人晋王李克用)

后来李克用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任河东节度使后被册封为晋王从此割据河东地区。李克用和朱温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结下大仇,双方连年大战互有胜败。朱温灭唐称帝后不久李克用病故,他的儿子李存勖趁朱温死后诸子争权夺利灭掉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年号同光,沿用唐朝国号定都洛阳。后来李存勖派大将郭崇韬和长子魏王李继岌攻灭前蜀,马楚和南平相继内附。后唐基本统一北方和四川等地,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史书记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后唐疆域最广时)

李存勖继位后开始疏远猜忌跟随打天下的宿将,宠信宦官伶人导致朝政混乱。邺城兵变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出兵平叛,不料部下发生哗变和叛军一起拥戴李嗣源为帝。手下兵士也逃散一空,李存勖在乱军被部下郭从谦所杀。李嗣源也是沙陀人,从小被李克用收为养子。李嗣源登基后仍沿用唐朝国号,改元天成,是为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十国难得的明君,在他的七年统治时期休养生息,治理贪腐。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史称“明宗之治”。

(幽云十六州地图)

李嗣源死后他的养子李从珂起兵叛乱杀掉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登基为帝,李从珂又想杀掉坐镇河东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石敬瑭得知以后先发制人,并派人以称臣纳贡石敬瑭对辽主以父事之和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帮助。公元936年,石敬瑭和契丹军队包围洛阳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后唐庄宗李存勖像)

后唐建立者为突厥沙陀族,和李唐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后唐以复兴大唐为号召,奉唐朝宗庙为祀。五代史记载:诏于晋阳立宗庙,以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圣皇帝、昭宗圣穆皇帝及懿祖以下为七庙。所以很多人以为后唐为大唐的延续,但是实际上后唐只是延续了唐朝的国号而已,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政权。这和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在西晋灭亡后,在金陵称帝建立东晋并不相同。后唐前身是奉唐朝国号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东晋是西晋残余势力拥立西晋宗室建立的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除了后唐以外,还有一个以唐朝为国号的政权。由于地处黄河以南的淮河长江流域所以被称为南唐,南唐因为大词人后主李煜而被世人所知。

(南唐地图)

南唐建立者徐知浩,又名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据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也有记载他本姓潘,父亲是个小吏。他自称父亲叫李荣,在他六岁的时候去世。一直流浪到淮南地区濠州,偶然机会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看中。据《南唐书》记载:“乾宁二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见而奇之,养以为子。”但是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很讨厌李昪,不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估计还有虐待的问题。杨行密便把他托付给自己的部将徐温,改名叫徐知浩。

(杨行密像)

徐温倒是很喜欢这个被塞过来的养子。徐知浩也在徐温身边学到了很多带兵和治理地方的本领,而且对待徐温比徐温的亲生儿子还要孝顺。徐温有病卧床,徐知浩和妻子一起侍候不分白天黑夜。徐温大受感动,杨行密也说诸位将领的儿子没一个比得上徐知浩的。杨行密死后杨渥继位,杨渥和大将徐温张颢争权被二人干掉。两人推举杨渥的二弟杨隆演为王,没过不久徐张二人又发生矛盾。徐温先下手为强杀掉张颢,独揽吴国大权并推举杨隆演称帝。不再尊奉唐朝年号。

不久徐温病死,徐温的儿子们想除掉徐知浩。没想到徐知浩先下手为强,将徐温的儿子徐知询解除兵权软禁起来。徐知浩掌握了吴国的大权,进封齐王改名徐温。937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追尊徐温为太祖,以金陵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徐知浩像)

徐浩建立齐国三年后,以自己是唐朝后裔为由改国号为唐。复李姓更名为昪,史称南唐。就这样这个不知道真实姓氏的流浪儿变成了皇帝。虽然他自称是唐朝后裔,尊奉唐朝宗庙。但是在古代家天下的宗法制度下,王朝宗族要血统清晰传承明确。南唐李昪血统来源不明,又附会唐朝远支。难以确立其继承唐朝的合法性。

(唐朝前期极盛时疆域图)

他先建立齐国后改为唐似乎也证明他的心虚,在打着唐朝旗号的后唐被灭亡之后。又改国号为唐似乎是有意为之,南方各个藩镇一直对唐朝中央比较恭顺。唐朝在南方的影响力很大,李昪改国号为唐未尝没有在后唐灭亡后接受唐朝政治遗产的打算。毕竟唐朝灭亡不久,江南地区还有大量的唐朝遗民,躲避北方战乱而南下的士族百姓也有很多怀念大唐的荣耀与安定。

李昪继位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国力逐渐强大。但是李昪没有对外扩张,反而是和邻国和睦相处。李昪驾崩后,他的儿子李璟继位。李璟继位南唐国力一度达到顶峰,先后攻灭了福建的闽国和湖南的马楚政权。但是可惜都没有稳固统治,先后被地方势力赶了回来。李璟宠信文臣喜好文学生活奢靡。不久他遇到了五代第一英主后周世宗柴荣,后周大军南下多次击败南唐守军尽取南唐淮南之地。李璟被迫削去帝号自称国主向后周称臣纳贡,奉后周正朔。成为后周的藩属国。

(五代第一明主后周世宗柴荣像)

宋朝取代后周之后,南唐又奉北宋为宗主国。南唐侍奉北宋十分虔诚,拒绝其他国家一起联合进攻北宋的计划。李煜继位后南唐国势日衰,这位大词人对国家也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填词作曲醉生梦死。赵匡胤是个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主儿,他看到李煜不敢反抗便先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南唐李后主像)

时机成熟以后北宋以李煜拒命不朝为由,发兵十万南下攻打南唐。宋军很快兵临城下,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李煜为千古词帝,投降后被封为违命侯。由于经常写词表达自己亡国丧家之情,几年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词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使词这一种形式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伶工之词发展为士大夫之词。

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相同,明清时一品、二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在唐朝三品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端了,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简短地从头说起。秦始皇称帝之后,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地位最高的当然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又以丞相的权力最大,比如大家熟悉的李斯。

汉朝建立之后,也沿用了秦朝的官制,设丞相,汉文帝时因陈平、周勃平定诸吕功劳太大,将两人都封为丞相,称为左相、右相。然而,随着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威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强行违背皇帝的意志。因此,汉武帝时设立了“内朝”,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近臣,组成宫中决策的“小班子”,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最高的中央决策机构。汉武帝封这些人为“尚书”,而负责管理“尚书”们的人称为“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元帝时中书令权势最大,不过到了汉成帝时就废掉了。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不设中书令,而是成立了“尚书台”,负责的长官叫作“尚书令”,是全国最高行政决策机构。然而,随着尚书令权力的越来越大,很快也像当初的丞相一样,对皇权形成了威胁,于是三国时的曹丕就设立了中书令,以此削弱尚书令的权力。到魏明帝曹叡时,干脆在尚书台之外另设了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可以参与机密,位置隐隐在尚书令之上。之后都是乱世,但中书令的地位稳步上升,比如东晋时谢安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执掌朝政。

当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之后,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就是大家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简单来说,“三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而“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部门,所以尚书省既可以参与决策,也可以具体执行,所以权利最大、地位最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隋文帝不放心让别人来干,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广。因此,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仆射就成了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位列宰相之首。比如高颎任此职达十九年,综理全国政务。隋炀帝时,杨素也是以尚书左仆射的位置,执掌朝政。当杨广要除掉杨素时,就升他为尚书令,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中书省的长官叫作中书令。但是隋朝时,中书省叫作“内史省”,因为杨坚的父亲名为杨忠,为了避讳,将中书省改为了内史省,所以长官的职位名称也改为了“内史”。

然而,就这个官名,历史上改来改去的次数很多,隋炀帝曾改为“内书省”,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又改回“内史省”,过了几年又改为“中书省”,唐高宗改为“右相”(侍中叫左相平核文件和事务),而到了武则天的时候,花样就翻新了,她改中书省为“风阁”,改中书令为“内史”。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内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就是“中书令”。

一国之中,当然是皇帝最大,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亲为,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政务。秦汉时这个人是丞相,但皇帝们觉得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又不放心,于是渐渐地由一个人协助,变成了由一个班子来协助,通常这个班子的成员都称为“宰相”。

唐朝初期,这个班子的成员只有四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本是尚书令的副手,但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务,因此不设,所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其中左仆射地位稍高。中书令即中书省长官,侍中即门下省长官。这四个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叫作“政事堂”,设在门下省。

以上四人(有时中书、门下不止一个长官,那就会超过四人)是当然的宰相,被称为“实质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后期,觉得权力分给四个人还是太集中,于是启用非三省长官也进入政事堂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而授予他们的职务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就是官职与侍中、中书令在同一品级上。后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译过来就是和中书、门下省长官一起断决处理政事。这些人被称为“第二级宰相”,地位上稍低于实质宰相。“平章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因此,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一职,地位确实非常高了。但在电视剧中,如果狄仁杰对别人说自己的职务是内史,那么就搞错了,因为他担任内史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只有一年不到了。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691年,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听起来很陌生吧,其实就相当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文说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了,所以这个时候狄仁杰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但随后不久,狄仁杰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虽依靠机智保住性命,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鸾台侍郎,是门下省的副职,但有“平章事”的身份在,其实这已经不太重要了。

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这才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位置。同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

综上所述,狄仁杰虽然担任过内史,但时间很短,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内史一职虽然地位很高,但却不是他令朝臣畏惧尊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狄仁杰的“平章事”的身份,这意味着他是宰相,可以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可以直接向武则天谏言。此外,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也是大小官员对他畏惧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宰相只有三品呢?这其实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唐朝,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这七个官员是正一品官员,但是这其中的有些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担任,有只是虚设的一个名头,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而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再往下就是正二品的职位了,有没有呢?有!只有两个,一个是尚书令,一个是大行台尚书令,很可惜这两个职位李世民在当秦王时都担任过,他即位之后就再没有任命过,因此正二品的实职在唐朝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从二品呢?也有!除了太子少师、太子少保这些虚职以外,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从二品。但是,自从李绩开始,左右仆射的地位就开始动摇,到了武则天时期,被改为文昌左右相,如果不加“平章事”三个字,那么就成了不理政事的虚职,反而不在宰相之列了。

再往下,可就是正三品了,这个品级的实职也不多,只有内史(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等数个职位而已。

因此,在唐朝,实职的天花板就是正三品,是绝对的大佬。而“平章事”就意味着踏入宰相的行列,可以参与机密大事,手握重权。狄仁杰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当他报出自己职务和名号的时候,其他官员无不十分畏惧。

一代女皇武则天,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却为何没生下一男半女

年轻时的武则天,度过了一个个孤枕难眠的夜晚,她大概率是“守了十多年的活寡”。你让一个“守了活寡”的年轻女子轻易怀孕,怎会那般容易呢?

为什么说武则天可能守了十多年活寡呢?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不能为李世民生儿育女的原因呢?

1、武则天可能守了十一二年的活寡

(1)武则天是如何被娶进宫的?

武则天她爹武士彟,是个很牛的存在,人家是个出色无比的大商人。

在乱世之中,老武仿佛看到了模糊的前景:隋朝必将衰落,新的王朝必将诞生!

就此,老武把宝压在了老朋友李渊身上。

不得不说,老武这眼光挺毒,从李渊造反到大唐建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这下,活该武家发达,老武就此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最高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老武和李渊关系非常铁,但是,老领导在626年被二儿子李世民架空,最后在不得已中禅位了。

公元635年,在得知李渊病逝后,老武伤心欲绝,不久后也与世长辞了,辞世时正在荆州都督任上。

老武的离世,给武则天母女几个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因为武则天的哥哥和堂兄们,对武则天母女几个并不善待。

一句话,人家老武家不稀罕武则天姐妹和母亲。

但是,武则天的母亲可是杨氏族人啊,受不了那个气,带着武则天等人回了长安!

从此,武则天姐妹和母亲相依为命。

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老武家的小女儿非常漂亮,而且母女在长安,于是,派人来接武则天入宫。

那时的武则天,仅14岁。

母女分别之时,母亲还哭哭啼啼,武则天说道:“侍奉圣明的天子,这不是好事吗?有啥可哭的?”

当时的武则天不懂,但她的母亲懂,嫁入皇宫,看起来辉煌无比,但是,一个不小心,就会失去很多的快乐,甚至长期呆在冷宫。毕竟,几十、上百个女子,共同分享一个男子,想要混出头,那太不容易了。

可是,已经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就这样,武则天入宫了,并被封为了才人。

(2)武则天并不受宠,大概率是守了十来年的活寡

对于武则天陪伴李世民的那十二年,可以说很不受宠,一个才人的称号就没变过。

但凡,李世民对武则天很宠爱,十二年间,才人的称号就会往上动一动的,要知道,才人属于二十七世妇里的第三等,上面还有9个美人、9个婕妤。

二十七世妇上面的三个大等级是九嫔(9人)、四夫人(4人)、皇后(一人)。

也就是说,武才人的上面还有32个名额(不算平级的才人),只要出现哪怕一个空缺,武才人都有机会往上升一升。

而武才人在12年间,愣是没有升一丝的位置!

可见,美丽的武才人很尴尬。如果李世民能多活二十年,武才人的人生那才是真毁了,比一个宫女好不了多少。

古往今来,有很多历史爱好者甚至怀疑武则天在李世民这里仍是处女。这种想象太大胆了。

李世民是因为武则天的美貌才将她纳入了后宫,如此不动分毫,这是说不过去的,这不符合一个男人因为喜欢美色产生占有欲望的心理。

但是,不受宠是大概率的。

可以想象到,在武则天入宫后的12年中,度过了无数个孤枕难眠的夜晚,守了十来年的活寡。

武则天都不怎么受宠,如何能保证怀孕生子?

毕竟,女子一月只会排卵一次,受宠少了,碰到排卵期的概率就太低了。

2、不排除李世民的身体出了问题

李世民娶了武则天的时候,39岁。

按理来说,这个年龄,还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如果和那个女子多来几次亲密活动,怀孕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但是,我们查阅李世民的妃子和子女的资料,会得出这样的资料。

第一,李世民最后一个孩子是李明。

李世民的第十三个儿子是李福,生于634年。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也生于634年。李明要比这两人晚一些。

贞观早期,李明的母亲巢王妃(李元吉的妃子)并没有被李世民纳入后宫,中期被李世民纳入宫中,这个时期应该是公元636年之后,因为这一年,李世民的原配长孙皇后死了。

如果长孙皇后在世,可能会劝住李世民纳杨氏入后宫的,毕竟,那是弟媳妇啊!

后来,因为宠幸巢王妃杨氏,李世民曾提出要立杨氏为皇后,结果被魏征等人劝住了。

所以,从时间上推算,李世民宠幸杨氏在636年之后,李明的出生时间大概率在637年左右。

第二,李明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和人生育孩子。

老爹李渊,五六十岁还能生孩子,李世民四十岁左右之后再也没有了孩子。

在那一方面,李世民不如他老子。

按理来说,后宫漂亮的嫔妃无数,他稍加努力,也不会颗粒无收的。

一切说明,公元637年之后,李世明的身体可能已经不行了,至少,在男女之事上没有了突出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李世民可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丹药”上面。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在后来一直想长寿,为此吃了不少丹药。

这些丹药,可能对李世民的身体造成了巨大影响,让他生育不易,而且英年早逝,在51岁时就撒手人寰了。

一个男人的生育能力大大下降,热衷于长寿丹药的服用,对于女色的爱好非常淡薄,如此,再健康的武则天,也给李世民生不出孩子来。

649年李世民去世,去世前的病床前,武才人竟然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打出了火花,而且这火花霹雳啪啦带着闪电似的,互相都电到不行。

公元651年,李治把感业寺的武则天接入了宫里,开始勤奋耕种,于是,武则天前后生下了6个孩子,四男两女。

再往后,武则天的辉煌生涯就展开了。说明,武则天的生育功能相当不错的。

回到开头,武则天不是给李世民生不出孩子,12年间,李世民不怎么宠幸武则天,而且后期的李世民热衷于丹药,淡薄于女色,身体也没那么给力了,所以,武则天服侍李世民12年,无法生出一男半女。

朱温为什么不学曹操借唐名义灭诸侯再代唐

朱温篡唐称帝前,因实力雄厚全国大部分藩镇诸侯对他是表示臣服的,朱温就没有必要再去一个个消灭了。朱温在位期间中原确实难得太平了几年,对历经唐末大乱的民众也是好事,这点历史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朱温的贪婪野心亲手种下了个大祸根,北方沙陀军事集团的首领李克用一直想灭了朱温。因为李克用应唐朝皇帝的邀请也参加了镇压屠杀黄巢大起义,实力膨胀,比朱温差不了多少。公元884年,李克用率兵路过朱温的地盘,朱温表面上热情款待李克用暗地里趁夜在驿馆痛下杀手。李克用狼狈逃命从此恨死朱温。即使其他藩镇都拥戴唐朝皇帝“禅位”给朱温,李克用仍然称后梁太祖朱温是“贼”。从实力上说朱温奈何不了在北方兵强马壮地盘儿大的李克用,双方实力大致均衡,而李克用还要面对契丹的威胁也奈何不了朱温。李克用临死前嘱托儿子李存勖,破契丹占幽州灭后梁,李存勖即后来的后唐庄宗,人称“战神皇帝”,多次重挫击败后梁,朱温又怒又气一病不起,被儿子杀了。公元923年,李存勖最终灭后梁称帝

全世界都以瘦为美,为什么偏偏中国古代唐朝以“胖”为美胖了以后美在何处

我觉得胖与瘦是每个人的审美观不一样罢了。

我们要根据每一个时期的客观原因来分析这个问题。试想一下,在远古食物匮乏营业缺失的时代,有几个人的身体有那么胖?在唐朝的中期虽然算得上国富民强,生活富足。但是跟现在比起来的话还是应该有天壤之别的吧。那些达官显贵的生活虽然算得上是好,可这毕竟是少数嘛,平民百姓还是过着糟糠生活,谈何胖呢?在看倦了骨瘦如柴的身体以后,谁又不想变换一下自己的口味呢对吧?毕竟胖一点手感也比较好嘛?。

对于追求骨瘦如柴的骨感美也只有现代才有的吧。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个个都显得那么臃肿累赘,才去追求锁骨要凸显,有A4的水蛇腰。各位女神,我说得吗?有几组图片供大家分享,亲爱的你到底是喜欢胖的还是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