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本文目录

  • 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
  • 如何赏析郑板桥的《浣溪纱·老兵
  • 难得糊涂写了郑板桥哪些事
  • 和郑板桥有关的民间故事有什么
  • 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
  • 郑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苏轼、赵孟頫、王铎和郑板桥谁的书法造诣更高为什么
  • 为什么称郑板桥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 怎样欣赏郑板桥的书法
  • 郑板桥的书法被形容为“乱石铺街”,那么他的楷书水准如何

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

乾隆十七年,郑板桥当了七年潍县知县后辞官,时年六十岁。他在潍县挚交郭家住了半年后,于次年回到故里扬州,再也没有出仕。关于郑板桥的离任,真相有些迷离。做了七载潍县县令,人人皆知的廉明好官,花甲之年怎会以“难得糊涂”的处世格言辞官隐世呢?

在封建社会时期,官吏逢迎上司,趋炎附势,以此来获得仕途的发达占据大多数;爱民如子,不畏权贵,不考虑仕途发展的很少。而郑板桥便是后者中的一位。这种违背官场常规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板桥不会在官场中发达,也不会在官场中待久。

在他告别潍县时,全部行装仅有三匹毛驴,一匹是他自己的坐骑,垫以铺盖,另一匹则全部驮的是书籍,另外一匹则是他的书童乘坐。

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的那一天,城内万人空巷。史书中留下“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的记录。后来潍县百姓又在潍县海岛寺巷内建了生祠以此来纪念郑板桥。

郑板桥是一位奇才,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他当了十二年的地方官,在官场上周旋应酬,尽量克制自己的个性,但终因他的性格与当时的官场风气不相容,而辞官归乡,最后他还是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显名于世,这不能不与他一介文人的本质有关。

如何赏析郑板桥的《浣溪纱·老兵》

浣溪纱·老兵

郑燮

万里金风病骨秋,

创瘢血渍陇西头,

戍楼闲补破羊裘。

少壮爱传京国信。

老年只话故乡愁,

如今思乡也悠悠。

一作者简介

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谁人不知!四十三岁中进士。73岁卒。屈曲达心,沉著痛快之妙。放言健笔,语浅言深。他的才艺事多方面的。书法绘画都是顶级的,因为辞官了,所以闲暇时间较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岂能不用心喜欢。

二咬文嚼字

1“闲”与“常”“正”“曾”

“戍楼‘闲’补破羊裘”中的闲是说空闲,没事,伤痛没有复发时。

“常”是说补得频率高。但是羊裘虽破,用不着常补。

“正”说的是补得时间是现在。

“曾”也是说的补得时间已经过去。

结合词的意境来理解,还是“闲”合适。

2“只”与“却”“单”

“老来‘只’话故乡愁”中的“只”:就是的意思。没有别的。

却:有转折之意,是说少壮时没有说过想家的事,老了却说想家。其实少壮时也想过家的。

单:唯一,单独选择思乡来说。单一的事反复说就是磨叽。

“只”字最好。

3“悠悠”与“会有”“偶有”。

近来思乡也“悠悠”中的“悠悠”就是一阵子想,一阵子不想,时断时续的。这才是思念的常态。

“会有”:是应该有,不是常态。

偶有:强调的是偶然。

悠悠最好,有思念悠长的意思。

三意境

这个老兵是郑板桥在陇西头出差时遇到的。人有个性,一身硬骨头,也很健谈。他的状态很不好,秋寒至,陇西头受过的伤又复发了,有的伤酸痛不已,有的伤痒的难受,晚上睡觉都费劲。从没有什么无病呻吟,小伤小痛不过是感冒而已,和他处久了,就觉得做一个普通的人,一件多么安逸的事,至少生命不受威胁。他有一件破羊袄一直带在身边,这是母亲送她的。这东西说什么也得好好保护,有羊袄在就有温暖,来自老家的念想。不打仗时就用心情补一补它吧!

家里已经没人了,父母不在就没有回家的打算。妻与子就更不要说了,因为征兵时还没结婚,想找一个称心意的姑娘过日子只是一种奢望。除了这一身战伤,什么都没有。老来病痛发作,谁来照顾呢?

少壮时最喜欢打听传说来自京师的消息,战争结束,赶紧回家去。这场仗一直大了30年,也没见班师回朝的圣旨。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也该换防了。等圣旨的日子何其漫长,只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已经等了这么多年了,已是心灰意冷,近来呢?连家也懒得想了。

难得糊涂写了郑板桥哪些事

一是糊糊涂涂吃饭 。

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乾隆十二年,郑板桥由于开仓济民的善举被告发于朝廷,被撤职罢官。离开潍县时,他雇了三头小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夹板书和一个乐器,另一头由一名随从骑着在前面引路。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并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回到家里,他在自家的厨房写了一副对联,内容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对联虽直直白白14个字,但却说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了郑板桥清贫的家境,二也揭示了他对饮食的注重。他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瓦壶。郑板桥这种粗茶淡饭,不讲究,也不挑食,糊糊涂涂吃饭,从而糊糊涂涂地活到了古来稀的年龄。

古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清淡和素食对健康长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鲜蔬菜、干果、浆果等食物的生物活性极高,是延年益寿的可取食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控制肉食,多食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如豆油、菜油、青菜、水果、粗粮、豆类、海洋植物等,并能保持大便通畅,健脾益胃。

二是糊糊涂涂性情。

60岁时,郑板桥为自己写了一副寿联:“当今之人,啥叫康宁?袋中有点余钱,坛中有点剩酒,锅中有点余粮,取几页陈旧纸张,狂放的吟诗高歌,高兴时就像个顽童。如此这样,就是活过六十还嫌不够;要想长寿,就得早睡早起,耳无俗生,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平日里育花养柳随意穿插,一日情闲胜似两日,这样下来,不愁活不过一百岁。”这首诗说出了郑板桥糊糊涂涂的性格给他带来乐观、豁达、求实的态度,使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平和、喜悦,充满着美好宽慰的状态,这是他长寿的灵丹妙药。

三是糊糊涂涂对事。

郑板桥虽然一生坎坷,但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忠实诚信。他在“难得糊涂”字幅上面有一段文字,内容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其实他所说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劝诫人们胸怀开阔,宽以待人。这种超凡脱俗的心理状态正是郑板桥长寿的秘诀。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实际上是一种大修炼,大造化,这和古人说的“大智若愚”的思想一致。

四是糊糊涂涂吃亏。

郑板桥另一条养生字幅是“吃亏是福”。这条字幅包含了深刻哲理,与“难得糊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计得失但求心安,是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核心思想和为人处事的准则。

和郑板桥有关的民间故事有什么

郑扳桥妙笔书法一幅单条系司马署著《江村喋事》七律一首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夜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

《墨竹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水墨画。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合,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合,“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郑燮是清朝的诗人。

1、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3、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苏轼、赵孟頫、王铎和郑板桥谁的书法造诣更高为什么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苏轼、赵孟頫、王铎和郑板桥谁的书法造诣更高?”我的回答是,数人之中,赵孟頫的书法造诣更高。

我们从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两个方面来说,也是赵孟頫的书法占据绝对的优势。

所以,赵孟頫的书法造诣在苏轼、王铎、郑板桥之上。

首先我们看学问,苏轼虽然是大文学家,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苏轼的尺牍书法作品

但是,赵孟頫也是大诗人,只是他的诗名被绘画和书法的大名给掩盖了。赵孟頫的文学才华,实际上已经与苏轼是旗鼓相当的,只是赵孟頫没有为大众传颂的诗歌罢了。

但是,像他《秀石疏林图》上的题诗是非常有名的: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首诗不但证明他的诗歌很厉害,也证明他的诗歌论艺术的才华,与苏轼是旗鼓相当的。

实际上,苏轼也是一个诗论绘画艺术的大师,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其一中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占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首诗开创了中国画的写意是“形似”与“神似”的理论依据,所以广为流传。

  • 王铎的草书作品

赵孟頫的题《秀石疏林图》也是一首开创了书法与绘画结合的美术理论思想来源的诗。

而且,苏轼在宋代,赵孟頫在元代,他们都是文化领袖人物,朝野共戴。

《元史》对赵孟頫的文学、政治才华都有很高评价,说赵孟頫的政治才华被书画名气掩盖了。

《元史-列传-赵孟頫》中还录了孟頫的两首词,其中之一是,《仙吕·后庭花》: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虽然这首词不是赵孟頫诗风的代表,但是,大体上也反应了赵孟頫婉约派的诗词特点。

能够把诗词作品录入国史传记,这本身就是对赵孟頫诗词成就的搞的评价了。现代文学史,元代文学也是把赵孟頫列入元代很少的几位诗人之一的。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赵孟頫与苏轼是旗鼓相当的。

那么,就单项指标书法而言,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与书法造诣更是在苏轼之上了。

因为,赵孟頫对书法研究本来就比苏东坡要专业的多。

  • 赵孟頫的题画诗书法作品

《元史-赵孟頫》说:“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这是对赵孟頫文学书法造诣的合理评价,特别是我们看到,他对书法的研究,远远超出了书法的实用而已。

赵孟頫是中国“四大楷书”大师之一,而且,赵孟頫也是影响明清两代书法书法大师。

苏东坡成为“宋四家”中的书法家,是一个特例,这不是因为苏东坡的书法技术层面有多出众,而是,苏东坡的书法, 是以文显名的书法家。

第一,苏东坡的文章是千古文章,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除了他的文章,苏东坡的书法也是别有趣味的书法。以书法专业很强的弟子黄庭坚,居然调侃苏东坡的书法是“石压蛤蟆”,可见,黄庭坚对苏东坡的书法是有一些批评的。

  • 苏轼的尺牍书法

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的一条记载:

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这就是说,黄庭坚批评苏东坡的字有点肥,而且功夫不是很到家(褊浅),好像蛤蟆被石头压住以后,就涨园了一样,不是很自然。

原来,蛤蟆看起来没有那么涨圆,石头压上去以后,蛤蟆就会鼓得圆圆的。

虽然肥瘦不是书法的“毛病”,但是,如果过于肥,或者过于瘦,当然,就不是很美了。

不过,苏东坡与黄庭坚的相互调侃,不是批评而是欣赏。

  • 赵孟頫的楷书

黄庭坚对苏轼书法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书法是,“国朝第一”。当然,这也是不太公允的,毕竟还有更专业的米芾呢!

第二,书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本身就自带“无法”的价值。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的书法特别有法度(传统)就一定有艺术价值。

例如,有些书法作品,可以用法度森严来形容,但是,未必是有趣味的书法。这样的书法作品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

所以,书法能写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趣,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苏轼的书法恰恰就是这样的书法,他的《寒食诗帖》年登堂入室地,列入“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就是这个道理。

  •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对联

与苏东坡不同的是,赵孟頫是以深厚的传统造诣,深入于法度而师古出新的书法家,所以,他的书法造诣更加能够反应出,对书法艺术基本原理的全面阐释,而苏东坡的书法,就无法全面阐释书法基本原理。

这是因为,书法的艺术价值,有符合基书法本规律的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符合基本规律之外而自有妙趣创造的特例性的一面。

例如,像郑板桥的书法,也是书法特例,他的“六分半”书法,又不是完全的隶书,也不是完全的楷书,但是,他的笔法艺术有都是符合笔法之美的,这就是书法艺术创作的一个特例。

  • 郑板桥的“乱石铺街”章法

为什么说像苏东坡、郑板桥的书法是特例?我们从技术原理上来分析,就是因为,他们的书法确实创造了新的美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也不免也存在一些不是很完美的笔法,这些笔法在一般的书法规范来说,属于“败笔”,但是,融合在他们超迈的才气之中,又是他们个性之美的符号,所以,反而是有特别情趣的书法。

例如,郑板桥的书法有很多笔法并不完美,有些还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却符合他追求自由,落拓不羁的个性。

但是,这些不足的地方,肯定不是书法的“传统”,也是后人不足师法的地方。例如,像苏东坡、郑板桥他们的书法,都不是初学者师法的书法,他们的书法贵之处,在于可师其精神,而不在可师其笔迹形质。

  • 王铎的行书

像赵孟頫的书法,就不但有其迹可师,更有其气可师。也就是其形、其迹、其神采精神,俱在可师之列,俱有可师之法。

我们学习书法,有一个师其形质,和超越形质的问题。

不是所有的,书法都可以临摹,尤其是苏东坡、郑板桥的书法,没有高超的书法技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根本无法达其宏旨。

因为,学习他们的书法,需要更多的批判精神,亦步亦趋地学苏东坡、郑板桥只能是邯郸学步。

最后我们说说赵孟頫与王铎的书法孰高孰低。

  • 王铎的行书

王铎是晚明清初的书法家,他的遭遇与赵孟頫真的有点相近,都是生逢改朝换代之际,而且都是做了新朝的官,有“贰臣”的深重心理矛盾。

但是,就书法来说,王铎与苏东坡、郑板桥相比,也确实是一个更具有专业素养的书法家。

王铎也是一个画家,书法造诣很深。据说,王铎学习书法之勤,达到了日临不辍的地步,这种书法勤奋堪与赵孟頫一比伯仲。

不过,王铎主要的书法成就,集中于草书。

王铎的草书与历代草书不一样的地方是,稳健而奔放,他一生学习书法无数,主要集中与学习二王的草书,而对唐代的草书评价不高,尤其对怀素的草书更是不屑一顾,从来没有临摹过怀素。

我们对王铎的取法没有什么评论,只是遗憾,他在博采众长方面还是有一定局限的。

所以,王铎尽管师法古人很勤勉了,但是,终究早草书上没有新的较大突破。

如果从书法创新来说,王铎在创新的成就上,与赵孟頫的书法创新也是没法比的。例如,赵孟頫的楷书就是把楷书和行书结合起来的创新,成为一种行意楷书,推进了楷书的美学和书写速度。所以,王铎也没有赵孟頫的书法造诣高。

为什么称郑板桥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我自己写的字不知道属于几分半,刚开始临字帖,临了几天没耐心,就看语文书上方块字学写楷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到最后就成现在这个鸟样子,不过我是真的喜欢写字,真的喜欢汉字这巧妙的组合,爱死你了中国!

怎样欣赏郑板桥的书法

郑板桥,世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板桥善画竹沒的说,那种寥寥几笔便形神兼备,高标劲健的功力,给人以丰神俊朗,不与俗伍的感触。板桥的诗亦绝唱,“十丈龙孙绕凤池”,“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乏精典。

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板桥自己解析何谓六分半书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板桥推崇的涪翁是黄庭坚晚年的号,而瞧不上眼的松雪是赵孟頫的号。板桥体可谓独树一帜:字体如歪歪扭扭,横切竖断,每个字的架构都有异相;组合在一起那种神奇效果就如怪异嶙峋的石阵,参差错落,互相争执又攲侧避让,就如本人之前见过的水中石桥,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石头嵌在水中,向水面前方延展开去,在无章法中创出绝佳章法。“怪”这个字号之于郑板桥,在书法中更为彰显。

谢邀!

郑板桥的书法被形容为“乱石铺街”,那么他的楷书水准如何

可以肯定的说,郑板桥的楷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书善工隶,画善工竹,鲜见他的楷书。

仔细观赏和品读郑板桥的楷书,总体感觉是:用笔老辣,书写自然,法度谨严。其不尽人意的是,章法布局稍零乱,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但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扬州八怪嘛!有时候是不太按常理出牌的。

据说,郑板桥曾经临习过钟繇的楷书《宣示表》,也临习过王羲之的楷书《孝女曹娥碑》,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他也都临习过。还有,就是“宋四家”的字,他也常习之。汉碑临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为他的楷书最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