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本文目录

  • 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 戚夫人绝世美女,何罪之有,吕雉为何要杀
  • 戚夫人成人彘后还苟活了3天可能吗止血,疼痛是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奇迹出现
  • 武则天发明的骨醉之刑到底有多可怕
  •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 中国历史上,哪个女人最狠
  • 为何秦始皇、刘邦都未能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他们,刘盈却能请出山来
  • 戚夫人凄惨的结局,谁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公元前194年,被吕后迫害致死。历史上有关戚夫人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可见戚夫人与吕后是完全不同的女子。她温柔小意,美貌、善舞,深得刘邦欢心,她与儿子如意的资本都来自刘邦的宠爱,而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这是她出身所限,也是她的身份地位所限。戚夫人自身的智慧和后宫手段是无法和有长远政治眼光、有深厚政治积累的吕后相抗的。

戚夫人,名戚懿,祖籍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县)。家境贫微,出身奴籍。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战争不断。刘邦相对占上风,在定陶休整。戚懿的主家想讨好刘邦,就准备从自己的下人中挑选美女进献。戚家本不想献女,谁知母亲病重,戚懿去向父亲讨钱时被主家发现。主家使计杀死了戚父,戚母也病死。可怜的戚夫人只能被当做礼物送给刘邦。戚夫人柔弱、温柔,与性情坚强的吕雉十分不同,刘邦很是宠爱。而且,戚夫人多才多艺。她精通舞蹈,会跳刘邦喜欢的“楚舞”,又极善“翘袖折腰之舞”。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棋手。可见她领悟力强,十分聪慧。她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相比较吕后的儿子刘盈在刘邦面前的木讷,她的儿子更为活泼、机灵。刘邦十分爱护,取名为“如意”。刘邦在长期偏爱戚夫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觉得如意比较像他,而更喜欢如意。戚夫人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的儿子登不上皇位,刘邦死后,深受宠爱的她肯定逃不过吕后的折磨。所以,她给刘邦吹枕边风,想要改立如意为太子。这让吕后更加痛恨她。刘邦被说动后,先是封如意为赵王。后突然在早朝上询问朝臣是否可以立如意为太子。朝臣是更属意吕后的儿子,首先,遵循嫡长子的继承规则;其次,吕后在西汉建国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以及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做出的努力,也都被看到眼里。宰相周昌带头反对,此事不了了之。但吕后知道后,看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她与张良商量对策,想法设法找到了刘邦一直想请出山的终南山的商山四皓为皇太子保驾护航。果然,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让刘邦改变的主意。刘邦也只能在临死之前,为如意找一位能臣宰相跟随他去封地。但戚夫人还留在宫中。刘邦死后,吕雉掌权,戚夫人求死不能,被关在冷宫里,身戴枷锁,日日捣米。戚夫人还写出了《舂歌》来感叹自己的悲苦生活。后来吕雉召回如意,并毒杀了他,还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眼睛,弄成哑巴,制成人彘。这还不够,还扔到了茅厕中。她的下场不可说不惨绝人寰了!这就是古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戚夫人绝世美女,何罪之有,吕雉为何要杀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人的仇恨往往来自于苦难。

吕雉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和刘邦同甘苦,共患难,楚汉相争时,她带全家到处逃避躲藏,为的是不让刘邦,为自己和家里人操心,她被楚军抓为人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苦和磨难,她被汉军救出后,以为能得到刘邦的呵护,但看见的是刘邦新宠的戚夫人。

戚夫人,年轻美貌,又擅长歌舞,善解人意,深得刘邦宠爱,但戚夫人不懂政治,不懂得笼络权臣,虽然给刘邦吹吹耳边风,但全朝的文武百官倾向吕雉,吕雉很善于笼络权臣们,戚夫人只是单干。

戚夫人,有了儿子如意后,刘邦很宠儿子如意,总是说如意的个性像他,刘盈懦弱,再加上其夫人吹枕边风,就想废了太子。

这让吕雉既委屈又愤恨,就把这恨算到戚夫人头上,认为她在背后捣鬼,蛊惑刘邦,刘邦才要废立太子。

争夺太子这件事,也是真真正正让吕雉发狠的原因,但吕雉很聪明,为了儿子和自己,不惜下跪臣子,这就是策略,先死而后生。

当刘邦去世之后,吕雉积累下的怨恨达到极致,才会疯狂报复戚夫人,清除异己。

因为太子之争,刘邦也怕以后吕雉报复,生前做了很多事,想保全戚夫人的命,但戚夫人虽然漂亮,但没有政治头脑,不会低调,不会进退,因为精通诗词歌赋,唱了这首歌,歌词曰:“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簿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这首歌赋,彻底让吕雉起了杀心。

虽然后人都说吕雉是一个歹毒非凡,心狠手辣,最毒莫过妇人心。把戚夫人砍断手脚,挖出双眼,割去舌头,用哑药灌进喉咙,用铜注入耳朵,做成了人彘,只能看见嘴巴一张一合,还让亲生儿子刘盈去看她的杰作,其惨状吓病了刘盈,这也是吕雉心毒手辣的铁手腕,其他人更不敢造次。

吕雉的仇恨,主要来源于太子之争,无论有罪无罪,也要杀戚夫人,这是必然的!

戚夫人成人彘后还苟活了3天可能吗止血,疼痛是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奇迹出现

个人觉得经受这样的酷刑后不可能活三天。

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儿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吕后得掌大权第一时间就把戚夫人抓了起来,当下人来用,故意羞辱她。还让人剃光戚夫人的毛发,又给她穿了些破烂不堪的衣服,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子内,让她不停的舂米,还经常不给饭吃。吃不饱,穿不暖,居陋室!对于曾经享极荣华富贵的戚夫人来说,是身体加精神的双重压榨,又见不到孩子如意,愤懑之下创出了一首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想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就这一首歌,把她的孩子如意和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吕后把如意召入长安,以毒酒鸩杀。又把戚夫人从“永巷”中提了出来,砍其四肢、挖其双眼、用药物灌其耳朵以令失聪再砍双耳、喂哑药令其口不能言再取其舌、后把其扔进厕所……把戚夫人做成了令后世震惊的“人彘”。

戚夫人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活三天的

首先,戚夫人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戚夫人之前已经倍受虐待,身体素质日见降低,正常男人都经受不了人彘这样的酷刑,更不用说她这样一个已经被虐待已久的弱女子了。

其次,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做不到经受人彘这样的酷刑后手术缝合,止血。挖眼,砍掉四肢就会血流不止,割腕不止血都会很快死去,更别说这么多伤口。

再次,动了这么多大刑,最后扔进厕所,就算流血不死,伤口必然感染而死。要知道古代打仗为了提高杀伤力,在箭头上往往要沾上金汤,伤了的敌人一般是无药可救的。这里的金汤就是人的便溺。

最后,没有食物和清水补充,这种大刑后恐怕连一天也坚持不了,哪里还用三天。

所以,个人以为坚持三天可能性不大!

至于《史记》中所提“居数日”恐怕是戚夫人尸身在厕所中被放置数日而已,并不是活了数日。

吕后倒是泄了私愤,但不知道出于什么样心态居然让亲生儿子惠帝来看人彘,结果惠帝看后失声痛哭,并让人告诉吕后“这种事不是人做出来的”,大病一场以后,从此不理朝政,终日饮酒作乐成宿疾,最后郁郁而终。

也可谓是吕后的报应!

武则天发明的骨醉之刑到底有多可怕

话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了以后,就被囚禁在后宫的一处密室中,密室四面高墙,且没有门窗,只有小门上开了一个小孔,算是名副其实的小黑屋。

两人被囚禁在里面,昼夜不见日夜,只能终日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有一天,唐高宗李治想起了昔日的两位爱人,就在内监的引导下来到了密室,见到密室这般模样,就动了恻隐之心,而两人一听是皇上来了,顿时喜出望外,道:“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

伤感之下的唐高宗,泪眼朦胧,遂答应道:“朕即有处置!”

消息传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大怒,等到唐高宗离去,武则天就杖责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打得两人血肉模糊。然后,武则天下令砍断两人的手足,同时将两人装在酒瓮中,让酒渗入骨头而死。即为骨醉之刑。

先打一百大板,接着砍去手足,再泡在酒里,骨醉之刑的可怕,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这事可靠性有多高呢?

骨醉之刑的描述见于《新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

“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后闻,诏六宫毋畜猫。武后频见二人被发沥血为厉,恶之,以巫祝解谢,即徙蓬莱宫,厉复见,故多驻东都。”

研究唐史的书籍主要有四本:成书于五代时期的《旧唐书》,北宋的《唐会要》、《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

关于骨醉之刑的记载,成书更早的《旧唐书》以及《唐会要》只有寥寥数句,而写《新唐书》的这些人不仅知道这事,还把细节给写出来了,尽管中间隔了两三百年,却还如亲眼所见一般,显然缺乏可信度。

再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吧。

两人弱女子,被打了一百板子,居然没死,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像王阳明这种能文能武的健康男人,40杖就打昏了几次,几乎被打死。即便侥幸不死,也至少会血肉模糊,再砍去四肢,大出血下泡在酒坛里,怎么可能还活了好几天呢?

所以,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下惨肯定很惨,不过骨醉之刑倒有些夸张的成分。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商山四皓并不是什么奇人异士,他们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壮举。如果不是张良建议吕后把他们四个请出山的话,也许历史上都没有人知道这四位是何许人也。

那么何谓之“商山四皓”呢?商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陕西省境内,这座山本来没有什么大名气,由于“四皓”而出名。那么又何谓之“四皓”呢?皓,白也——《小尔雅》,后来这个“皓”字后来引申为老年人的白头发和白胡子,也可以用“皓”来代指须发皆白的老年人。“四皓”就应该是四个头发和胡子全部都已经发白的老年人。“商山四皓”就是居住在商山的四位须发已经全白的老年人。这位老年人都是秦汉时期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都是当时的博学之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学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这四个人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他们四人为躲避此祸而隐居到了商山之上。后人也用“商山四皓”来指有名望的隐士。刘邦登基之后曾经请这四位老者出山做官,但是他们几个毅然决然拒绝了刘邦的邀请,依然居住在商山之上。

刘邦晚年政治生活中,最令他头痛的非“夺储风波”莫属。在刘邦的支持下,戚夫人母子对太子之位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嫡长子刘盈性格既不像母亲吕后,也不像父亲刘邦。和刘邦的坚韧不拔以及刚强腹黑不一样,刘盈是一个性格懦弱、仁德宽厚之人。相比较而言,皇三子刘如意则比较像刘邦。刘如意年纪轻轻就表现得非常聪明。刘邦非常喜欢皇三子刘如意,经常表达对如意的喜爱之情。刘邦也经常把刘如意抱在身边,多次表达刘如意“类我”的观点。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戚夫人也深得刘邦喜爱,刘邦由爱生意流露出更换太子的意思。戚夫人做为刘邦最宠爱的妃子,自然知道刘邦的心理,所以戚夫人挑起夺嫡之战。刘邦和戚夫人虽然有意扶刘如意上马,但是他们并不没有做好夺嫡的准备,也没有应对好失败带来的种种危害。

刘邦和戚夫人的意图已经像司马昭的心一样路人皆知。戚夫人已经触及到吕后的底线。面对刘邦和戚夫人的咄咄逼人,吕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逃避,只有亮剑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吕后知道自己能依靠是吕家的力量,功臣派的拥护,以及传统的礼法。吕后积极联合各位大臣,只要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求爷爷告奶奶,哪怕下跪都可以。

刘邦的废立大计,在朝堂之上提出来以后,马上引起了文武大臣的强烈不满,其中最不满的人是周昌与叔孙通。文武大臣相争不下的时候,周昌站了出来,勉强说了一句: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非常清楚这不是周昌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绝大部分大臣的想法,他可以不顾及周昌的“期期”,他不可以不顾及朝臣的力量。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推迟废除太子的计划。 刘邦和朝臣辩论的时候,吕后一直躲在后堂偷听,吕后万分感激周昌在朝堂上的行为。吕后和太子遇到了周昌,马上给周昌下跪行礼,千言万语只化成一句: “微君,太子几废。”

后来刘邦再一次在朝堂之上提出更换太子,这一次要比上一次愿望更强烈。大臣知道刘邦这一次是想动真格的,他们知道如果这一次自己不誓死力争,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力争的必要了。上一次刘邦想废立太子的时候,周昌结结巴巴来了一个期期不奉诏。这一次反对最激烈的是叔孙通。叔孙通先是用晋国的骊姬、奚齐的故事,胡亥和扶苏的故事,然后又准备以死相逼。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叔孙通这么有骨气。刘邦虽然表面答应不更立太子,心中依然想着更换太子。

吕后知道虽然有大臣们支持自己和刘盈,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打消刘邦改立太子的念头。吕后被逼的没有办法,她想到了早已经赋闲在家的张良。吕后让兄弟吕泽“劫持”了谋圣张良,逼着张良给他出主意。张良本来不想掺合这件事。张良认为刘邦想换太子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根据自己喜爱换一个继承人,这件事可以征求大臣的意见也可以不征求大臣的意见。在这件事上很明显刘邦不需要任何人为他出谋划策。吕泽还是不依不挠地坚持要张良出主意。最后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在张良的建议下,吕后和刘盈以极高的规格,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和极大的诚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史书没有记载吕后用什么方法打动商山四皓,我们只知道他们最终走出商山投到太子门下。

又一次宴会中,刘邦看到了四个白头发老头站在刘盈身边。刘邦一打听才知道这四个人是商山四皓,他非常吃惊。刘邦没有想到自己请不来的人,刘盈竟然能够请来。刘邦非常吃惊地说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这时候才意识到刘盈和吕后的手段,刘邦错误的以为刘盈羽翼已丰。刘邦指着这四个老头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刘邦从此以后彻底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既然这四位老头不是什么绝世奇人,为什么会打消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呢?

刘邦登基以后也曾经想请出商山四皓。但是商山四皓由于忌惮刘邦的“臭嘴”,始终没有给刘邦面子,他们四个死活不出来。刘邦请不出来的人,刘盈却请了出来。加上此前刘邦每次提出废立太子的时候都会受到朝臣们的一致反对。所以刘邦错误地以为刘盈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错误地以为自己动不了刘盈。其实刘盈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张良就是建议请来四个老头帮刘盈壮壮胆。

刘邦这个人虽然出生于草根,而且言行举止也不太符合礼教。但是刘邦却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坚持维护着,刘邦登基之后就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太子。刘邦还任用叔孙通负责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刘邦也非常重视舆论的作用,他当年就依靠舆论的作用成功抹黑了项羽。刘邦此前的帝王无一例外的都是贵族,而刘邦却出身于草根。刘邦非常担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商山四皓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有影响力的隐士。这几个隐士其实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的舆论导向。刘邦错误的以为社会上的舆论已经倒向刘盈,刘盈的社会影响力已经大到左右社会舆论。

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也并非全是商山四皓的功劳。功臣集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功臣集团强烈反对的话,刘盈可能根本撑不到请出商山四皓。耿直的周昌“期期不奉命”,不耿直的叔孙通以死相逼。刘邦看到了朝堂之上的力量已经拧成一股绳。如果刘邦强行废立太子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朝臣分裂,造成了政局分裂。如果刘邦改立刘如意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大臣和新任太子的离心离德。大臣们已经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刘邦不得不掂量一下利弊关系。此时刘邦已经开始倾向于放弃更立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商山四皓的出现更加直接促使刘邦放弃这种想法。

刘邦从一个小小亭长一跃成为皇帝,刘邦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觊觎他的江山。刘邦行事的核心宗旨是维护刘家江山。刘邦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一方面固然有喜爱的成分,但我觉得刘邦也有出于稳定江山社稷的考虑。在刘邦看来刘盈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君主,刘如意则是一个相对强势的君主。刘邦觉得刘如意能够保证汉家天下延续不断。但是朝臣们的反应和吕后的反击改变了刘邦的看法。刘邦一方面看到了朝臣的力量,另外一方面看出了吕后和刘盈的实力。刘邦推翻了之前对刘盈的看法,误以为刘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力量,认为刘盈和吕后足以保住自己的江山。刘邦同时认为刘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镇住吕后,也认为吕后能够辅佐刘盈保住江山。所以他才会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

我们阅读史料会发现刘邦性格中的摇摆性比较大。刘邦有时候做事雷厉风行,有时候却摇摆不定。当年刘邦想解决韩信的时候一直摇摆在杀与不杀之间。最后反倒是吕后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韩信,刘邦得到消息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刘邦有如此反应也说明他内心对于韩信的生死依然摇摆不定。刘邦想打击彭越,但是在彭越的生死之间也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在吕后的建议下才下定决心斩杀彭越。其实张良说的非常清楚,刘邦废立太子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结果刘邦就是举棋不定,一直没能废掉刘盈,夺储风波的后继影响还害死了戚夫人母子。后来吕后杀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完全没有征询大臣的意见,大臣也只能默认。吕后对待皇帝说废就废、说杀就杀,刘邦想把两个儿子换换位置都做不到,这和刘邦的性格有脱不了的关系。

商山四皓出山是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刘邦出于维护大汉江山的考虑。刘邦没有考虑清楚就发起夺嫡斗争,最后惨淡收场,直接把戚夫人母子置于刀口之上。对于刘邦来说有些得不偿失,对于戚夫人来说输掉“战争”则要以命相赔。

中国历史上,哪个女人最狠

一,武则天。

二,穆桂英。

三,花木兰。

四,杨贵妃。

五,孟姜女。

为何秦始皇、刘邦都未能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他们,刘盈却能请出山来

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秦始皇时代,他们是七十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隐居商山,过着吃野果,住洞穴的日子,德高望重。

他们曾经为秦始皇做事,掌管全国古今史事和书籍典章,所以不能说秦始皇没能请他们出山,只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他们才避祸深山之中。

因为他们都已经八十多岁,眉皓皆白,所以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自打沛县起事开始,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求贤若渴,他手下的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无一不是世上顶尖人才。

当皇帝以后,刘邦继续广纳贤才,三番五次请在全国闻名的商山四皓出山,都被他们拒绝了。

商山四皓拒绝刘邦的原因,也是因为刘邦出身草莽,不学无术,对读书人不够尊重,不想自取其辱。

他们在《采芝歌》中唱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这四个人真的甘心隐居深山,与山林为伍吗?其实也不是,只不过看到刘邦杀戮有功之臣,杀伐之气太重,担心伴君如伴虎,终有一天性命不保,所以不敢出官为仕罢了。

刘盈为什么能请动他们?不得不说张良对他们太了解了。

吕后因为刘邦屡次三番要废掉太子刘盈,打算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整天寝食不安,找到张良。张良出主意,请商山四皓出马辅佐太子。

因为这四位世外高人,刘邦都请不动,刘盈如果能请动,刘邦肯定会对刘盈高看一眼。

如何才能请动这四位隐士出山,张良献计说,首先请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信函,多带金银珠宝,配一辆舒适的车辆去迎接,再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去游说,肯定成功。

吕后依计而行,果然请出这四位隐士出山。刘盈大喜过望,每天让他们陪伴左右,事事请教他们,给予他们贵宾之礼。

可以说,刘盈之所以能请动商山四皓出山,首先是因为刘盈非常善良,手中没有生杀大权,辅佐他没有什么风险。而且,刘盈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带了那么多珠宝玉帛,也让他们非常感动。

这四位都是极要面子的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这么给面子,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他们,又许以重金,自己当然可以出山了。

果然,当刘邦看到太子刘盈后面四位风度翩翩,须发皆白,仙风道骨,谈吐不凡的老人时,大为惊讶。当知道是著名的商山四皓时,差异地问道,为什么自己多次请他们不出山,为什么太子请就出来了。

这四位老人说:陛下一贯轻视高仕,动不动就辱骂,我们不愿意自取其辱。而太子宅心仁厚,又很孝顺,礼贤下士,天下之人无不愿意为太子赴汤蹈火,我们当然自愿辅佐太子了。

刘邦大为震撼,认为太子已经羽翼丰满,不能撼动了,所以彻底打消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其实,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太子背后以吕后为首的势力太强大了,所以才打消了废除刘盈的念头。

我是子龙威武煮酒谈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戚夫人凄惨的结局,谁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感谢提问。刘邦死后,戚夫人的儿子被吕后鸩杀,自己被做成人彘,之所以落得如此凄惨结局,完全戚夫人是咎由自取。戚夫人有三不知:

一 不知政治规矩。戚夫人所有悲剧的起源来自于刘邦宠爱自己,而自己生了儿子,偏偏这个儿子让刘邦觉得很如意。自古以来,太子都是嫡长制,戚夫人竟然想挑战这千年铁律,不仅直接恶化了与吕后的关系,而且也为朝中大臣所不容。

二不知长远计划。戚夫人凭借刘邦的宠爱,和吕后争太子之位,还想把吕后的公主送去和亲,她侍宠而娇,肆无忌惮,但从未想过刘邦死了以后如何自处。虽然刘邦把刘如意早早封王,而且派吕后的恩人周昌做相国,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保存自己儿子和自己的完美措施。

三不知死活进退。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发配永巷舂米,这时候胜败已定,毒辣的吕后已经掌控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生死大权。如果戚夫人俯首作小,再加上周昌及皇帝的维护,也许自己和儿子还有一丝生机。但戚夫人不知死活进退,竟然边舂米边唱歌,歌曲大意就是自己的儿子为王,自己却为奴,希望有人告诉自己的儿子。这首歌传到吕后的耳朵中,彻底激怒了吕后,直接成了母子两人的催命曲。

假如戚夫人在刘邦活着的时候,积极和吕后搞好关系,不觊觎太子之位,也许儿子能做个富贵王,自己也能活的时间长一些啊。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戚夫人怨不了吕后,也怪不得刘邦,自作孽,不可活。

这是我的答案,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