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今天给各位小伙伴分享美在澳部署B-52释放何种危险信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美国暂停4家中国航司从美国起飞的26个航班,释放了何种信号?
  • 2、“里根”号航母“火速复出”,即将举行的美韩军演,释放哪些危险信号?
  • 3、中方表示坚决反对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在亚太复制核共享,释放了什么信号?
  • 4、B-52轰炸机的服役事件
  • 5、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暂停4家中国航司从美国起飞的26个航班,释放了何种信号?

美国暂停4家中国航司从美国起飞的26个航班,释放了何种信号?暂停由4家中国航空公司执飞、共26个从美国飞往中国的航班,以此回应中国因新冠疫情熔断机制暂停部分美国航空公司航班的决定。

“里根”号航母“火速复出”,即将举行的美韩军演,释放哪些危险信号?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演习越来越多

由于美国一手策划的乌克兰问题不断持续,这也让美国认为最大威胁之一的俄罗斯陷入了苦战,并且美国还让欧盟各国一起制俄罗斯,让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有所下降,并且牵制俄罗斯的精力,于是美国就将大量的军事力量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亚太地区;而由于我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十分迅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日益上升,并且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已经接近美国,所以美国才要进行多次联合军事演习,企图来夺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

美国和韩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针对的目标很多

韩国一直以来都是美国身边的小弟之一,并且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也有着较强军事实力,而此次美国和韩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针对的目标其实有很多;首先就是韩国的邻国朝鲜,朝鲜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也拥有着核武器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让美国和韩国都感到畏惧;同时韩国和美国的演习范围也能够对我国俄罗斯进行一些针对和震慑,所以此次美国和韩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针对目标是朝鲜半岛附近的国家。

我国并不惧怕任何形式的军事威胁

虽然美国里根号航空母舰打击群战斗力较强,但是我国也并不惧怕任何形式的军事威胁;因为我国也已经拥有了两艘行程战斗力的航空母舰编队,并且空军力量和海军力量也已经足够强大,即使是美国海军,我国也能够与之抗衡;同时我国还拥有着高超音速打击导弹,能够对美国的航空母舰造成巨大的威胁,甚至被誉为航空母舰杀手;所以美国的里根号航空母舰打击群并不能对我国构成威胁,甚至可能成为我国导弹的活靶子。

关于美在澳部署B-52释放何种危险信号的信息-风君娱乐新闻

中方表示坚决反对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在亚太复制核共享,释放了什么信号?

说明了美国和英国没有遵守核武器不扩散的条约,坚持要在亚太地区挑起争端。

核武器是人类目前所能够研制出威力最强大的武器,但是核武器也遭到了多个国家的禁止。截止目前为止,在联合国当中只有五常国家才能够合法拥有核武器。其他国家未经补偿国家的允许,是不能够发展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当前国际所遵守的规则。

中方表示坚决反对美英澳核潜艇合作。

中国作为五常国家之一,在国际当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尤其是五常国家共同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在这项条约当中明确表示。五常国家不得向其他国家提供核武器,并且其他任何形式的武器研制方面的帮助。但是美国以及英国,却公然帮助澳大利亚研制核潜艇。这显然已经违反了核武器不扩散条约,因此我国政府是坚决反对的。

想要拉拢澳大利亚挑起争端。

我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没有任何来往,毕竟在台湾问题上,澳大利亚已经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美国和英国去公然帮助澳大利亚研制核潜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拉拢澳大利亚,加入对抗中国崛起的阵营当中。或者说,美国和英国完全将澳大利亚当成一枚棋子,用来牢牢制衡中国的发展。

国际社会应该要坚决反对。

国际社会都共同认可核武器不扩散的条约,美国以及英国完全违背了相关国际规则。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如果美国和英国仍然要帮助澳大利亚研制核武器。那么势必会导致核武器不扩散条约成为一则废止,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核武器泛滥,威胁地球安全。相关国家也必须给予的谴责,核武器的扩散严重影响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平衡。

B-52轰炸机的服役事件

B-52初次登场是1965年的“弧光灯”(Arc Light)行动,第7和第320联队派出B-52F轰炸怀疑为越共控制的南越地区。B-52F被部署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由驻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KC-135A提供支援。6月18日,27架B-52F执行了首次空袭,轰炸了西贡以北40英里位于滨吉(Ben Cat)的越共目标。整个行动刚开始就蒙上了失败阴影,两架B-52F在奔袭途中发生空中相撞的惨剧,造成8名机组成员死亡。由于情报准确性存在疑问,这轮空袭没有收到显著成效。壮观的轰炸也缺乏精确性,只有一半炸弹落在目标区。

B-52F加入越战后不到半年,空军决定让具备更强常规作战能力的B-52D“大肚”改装型前往东南亚服役。B-52F此时已经在南越执行了超过1,500架次的“弧光灯”行动。1966年3、4月,第28和第484联队的B-52D被部署到关岛,替换表现差强人意的B-52F。其后几年,总计又有11个B-52D联队被派往东南亚进行轮换,其中一些甚至曾前后三次参战。包括第7、22、70、91轰炸机联队,第92、96战略空军联队,第99、306、454、461、509轰炸机联队。

1969年3月开始,美军开始使用B-52加强对柬埔寨的轰炸。这是尼克松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之一,最初被严格保密,SAC和国防部都对外宣称目标在南越境内。为保证行动秘密实施,B-52在地面部队的MSQ-77雷达引导下,根据后者指示的投弹点和时间进行夜间轰炸。这样就算机组成员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轰炸哪个国家。B-52还用来轰炸越南北方,尽管最初只用来打击17度线附近地带。这一阶段,B-52一般避免侵入北越空域。其中至少一架成了萨姆导弹的牺牲品,这成了北越的宣传材料并使国防部极其难堪。

1972年3月30日,北越正规军在火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大规模进攻南越。4月2日,开始执行空袭北越的行动,代号“自由列车”。行动一开始直接支援南越军队,后来转而打击北越后勤线。15架B-52D首先轰炸义安(NgheAn)首府荣市(Vinh)的铁路线和油库设施。三天后轰炸沛昌(BaiThuong)机场。4月15-16日周末,在电子战飞机支援下,有效地压制了萨姆导弹,成功打击了河内和海防周边目标。4月中旬,北越全境在三年多里第一次被清除出目标清单,5月10日,空袭更名为“后卫”行动(Linebacker)。除了在越南北方猛烈轰炸,1972年上半年B-52在越南南方每月出动数目直线上升,3月出动689架次、4月出动1,608架次、5月和6月分别达到2,223架次和2,207架次。

北越在12月4日的最后会谈上断然拒绝先前已达成的条款,谈判宣告破裂。尼克松告诉基辛格:“如果我们重新进行轰炸必须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用B-52轰炸河内和海防。”12月15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命令太平洋司令部准备尽全力实施轰炸,行动代号“后卫”II。战区内所有B-52在12小时内全部被征调,没有给例行轰炸任务留一架。第二天基辛格在华盛顿宣布谈判无果而终,参联会主席于次日下令实施攻击。

“后卫”II行动期间,B-52在11个晚上出动了729架次(计划出动740架次,其中有11架次中途终止了飞行,未能抵达目标),共突击了34个目标,投弹量达15,287吨,1,600处军事设施被破坏或摧毁,使北越损失了3百万加仑石油和80%的发电能力。在1,240枚(一说1,242枚)萨姆导弹的拦截下,付出了被萨姆导弹击毁15架(9架B-52D、6架B-52G)、击伤3架的代价,损失率不到2%。共有92名B-52机组人员被击落,其中59人生还,其余阵亡或失踪。对此主要应当归功于电子对抗,尽管还远不可靠。密切的战术协同也是确保基本达成任务目标的要素,KC-135提供了妥善了空中加油保障,F-111等战术飞机则参与压制机场,减少北越战机升空拦截的机会。

北越重回谈判桌后,“后卫”II行动随即在12月29日结束。北越终于从B-52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假如继续轰炸,萨姆导弹的威胁势必将几近消失。1973年1月21日,B-52的轰炸似乎得到了迫使北越诚心谈判的效果,1月23日,双方关于美国从越南撤退达成一致。美国战俘在3月份得到释放。“后卫”II行动后,B-52重新执行“弧光灯”任务。1973年8月15日最后一次执行了这项任务,全部B-52在不久之后撤出东南亚。从1966年4月2日第一次轰炸越南北方到1972年12月29日,总共出动了3,300多架次进行轰炸。 参加海湾战争的B-52G隶属于暂编第14航空队,下辖来自国内的第2、42、93、397、97和第416轰炸机联队的73架B-52G,其中9架接受过发射ALCM的改装。这些B-52G组成4个暂编联队,第4300联队的23架部署在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亚岛(DiegoGarcia),第1708联队的20架部署在沙特的吉达(Jeddah),第801联队部署在西班牙莫隆(Moron),第806联队部署在英国费尔福德(Fairford)和美国本土的一些基地。其中第4300联队是二战以来最大的轰炸机联队,在42天中共投放了5,000吨炸弹,大约是迪戈加西亚基地库存的2/3。

B-52G全程参加了对伊拉克的空袭作战。42天中总共出动了1,624架次,投弹25,700吨,包括72,000枚炸弹,占美国总投弹量的29%和空军总投弹量的38%。954架次执行的是战略任务,打击工业设施、C3I系统、核生化设施、战术导弹等战略目标。527架次实施的是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其中仅在科威特战区就出动了336架次进行战场准备,包括直接突击伊拉克3个共和国卫队师的56架次。79架次用于轰炸机场。其余用于航空心理战,在伊拉克部队阵地上空122m的低空抛撒传单。

海湾战争中,B-52G采用轮番夜间散发传单和白天投弹轰炸的作战方式,在心理战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或6架B-52G从几公里外以140m的高度飞越沙漠,利用发动机轰鸣和炸弹爆炸冲击伊军官兵的脆弱神经。据估计,伊军逃兵中有20-40%是由于害怕B-52G而决定逃跑的。

B-52总共执行了约1,620次任务,投放炸弹相当于美军总投弹量的1/3。尽管多架B-52G被击伤,但没有一架被击落。一架B-52G两台引擎被一枚SA-3近失弹击毁,另一架则被高射炮火击伤。甚至有一架B-52G被提供防空压制的友机发射的一枚AGM-88A“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击伤。导弹锁定了B-52G尾炮火控雷达,造成机尾大面积破损。 为了因应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的武力扩张,美国空军的B-52常态性部署于夏威夷与关岛安德森基地;若中国与美国的亚太盟邦发生战事,美军B-52可飞抵日本琉球嘉手纳基地进行前进部署,以抗衡攻势上具有地利之便的解放军。

201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份东海海域。11月26日,五角大厦发言人、美国空军上校斯蒂夫·沃伦(Steve Warren)指出,两架B-52远程战略轰炸机在美国东部时间25日下午7时(北京时间26日上午8点)“在钓鱼岛区域进行活动”(conducted operations in the area of the Senkakus),并在之后返回关岛基地。美方说明这两架B-52轰炸机没有武装,只是从事一般的飞行演练,但却特别指出其在事前并未遵循中方的要求递交飞行计划与通讯频率资讯,在过程中也完全未与中方通讯,蓄意挑战中方要求的意图非常明显。

中方声称,中国军队进行了全程监视、及时识别,判明了美方飞机类别。中方有能力对相关空域实施有效管控。

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原因是什么?

1999年5月27日凌晨3点,一行车队风驰电掣般地从科隆机场直奔波恩市内的布里斯托尔大饭店,沿途经过的高速公路和市内街道全被封锁。美国防部长科恩秘密抵达波恩。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已经持续了9个星期,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还不准备退让。科恩此行是来与北约盟国讨论发动地面入侵的可能性。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防部长都被召来了。经过6个半小时的辩论,五个部长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他们的政府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集结地面部队,而且必须在几天内作出这一选择。

尽管从空战开始的那一天起,克林顿总统就公开排除了北约打地面战的可能性,但北约对科索沃进行地面入侵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其进度远远超过公开透露的情况。北约一方面通过“科解”调查南联盟的国防情况,另一方面,派出工程兵部队加紧加固一条主要道路,以供装甲部队展开攻击时使用。各盟国政府也在考虑自己该派多少兵力参加地面入侵。

整个战争期间,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否认它与“科解”的关系,但它实际上一直与其密切合作,搜集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队部署情况。五月底,“科解”武装在北约支持和空中配合下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北约的军事指挥人员现在认为,那次攻势可能是米洛舍维奇总统和他的将军们突然妥协的重要原因,他们以为那是北约发动地面入侵的前奏。

入侵计划

3月24日,即科索沃战争的第一天,克林顿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中说:“我不打算派我们的军队去科索沃打仗。”但4月中旬,在纪念北约50周年的高峰会召开前夕,尽管五角大楼对发动一场地面进攻仍缺乏兴趣,但担任北约总司令的美国将军克拉克还是把在比利时蒙斯北约总部的英国军官召集在一起,听取他们对各种地面战争选择方案的意见。会后,克林顿决定,如果空中轰炸失败,地面入侵成为赢得战争的唯一出路,那么他将派出军队参战。

在蒙斯,克拉克的军事参谋对他说,要想使塞尔维亚人撤离科索沃,就不得不使用地面部队,为此,必须尽快部署美军和盟国的军队,因为入侵时间必须定在冬季到来之前。

在4月24日北约50周年高峰会开幕前夕,克林顿要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要再公开谈论地面入侵的事,以免在盟军国内造成问题,并使俄国人不愿意再为外交解决问题而努力。作为回报,克林顿同意将北约原来的应急计划升级。

于是,北约蒙斯总部的几十名军官和美军驻德国海德堡欧洲总部的60名军事人员开始联手制定绝密的入侵方案。到了5月中旬,克拉克已经有了地面入侵的预选方案,计划动用17.5万人的兵力,经过阿尔巴尼亚的一条公路,从南部对南联盟发起全面攻势,白宫称之为“魏斯计划”,而它在北约的作战图上则被标为“亚B”(B-Minus)方案。

克拉克在5月份曾回到华盛顿,希望白宫在6月1日前批准地面入侵计划,9月1日前完成部署。但白宫希望把作决定的时间尽可能推迟,只盼能有好天气,仍以空中轰炸取得最后胜利为上策。伯杰让克拉克把作最后决定的截止时间至少推迟10天。

与此同时,克拉克命令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兵部队抓紧时间加固道路,使其足可承受重型坦克和大炮通过;命令德国和英国部队准备好舟桥和其他装备,以便利用水路运输北约装甲部队。5月19日,在五角大楼严加戒备的会议室里,克拉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简报他的“亚B”计划,但反应冷淡,与会者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会后,国防部长科恩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向克林顿汇报了他们对该计划的看法,并重申他们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谢尔顿不愿意发动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认为空中打击能起作用。

克林顿的国家安全班子对地面入侵计划要比五角大楼的指挥官们更有兴趣。他们甚至要求五角大楼考虑从几个方向——东从保加利亚,西从波斯尼亚,甚至北从匈牙利——同时向南联盟发动地面进攻更为合适。

5月27日在德国国防部举行的秘密会议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4点半,国防部长们在是否要发动地面入侵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英国国防部长罗伯逊力主北约立即准备向南联盟派出地面部队,并承诺派出5万名英国官兵参战。英国是地面入侵的主要推动者,在每个关口上都是英国在那里游说美国官员。就在这次秘密会议前的5月23日,布莱尔已打电话说服克林顿同意让北约秘书长制定详细的地面行动计划。英国官员非常清楚克拉克与科恩的关系正在恶化,因为科恩强烈反对地面入侵,认为坚持空中打击要比地面进攻安全得多。英国人把布莱尔与克林顿的电话记录塞给克拉克,以防美国国防部不向克拉克通报克—布之间达成的默契。

德国和意大利对地面入侵持保留意见,法国没有断然反对入侵,但认为冬季以前来不及作好发动攻势的准备。会议结束时,部长们一致同意,北约输不起这场战争,五国政府需要在一周内就是否出动地面部队一事作出决定。

中央情报局在行动

与此同时,在阿尔巴尼亚边境城市库克斯的一个秘密行动中心,美国和欧洲的特种兵部队正在讨论如何将“科解”武装转变为一支轻型步兵队伍,“到敌人的后方去炸毁桥梁”。实际上,自4月底之后,中央情报局和北约一直在与“科解”密切合作,它设在地拉那的情报站和驻库克斯与都拉斯的24支美军特种兵部队都利用“科解”武装人员搜集南联盟部队的部署情报。但美方不想公开他们与“科解”的这种关系,因为有证据表明,“科解”武装分子也从事暴行和毒品走私。1998年2月,克林顿派往巴尔干的特使把“科解”定性为“恐怖分子”。为掩人耳目,美军利用阿尔巴尼亚第二军作为中介。“科解”代表每天都在阿尔巴尼亚国防部与阿军官会面,而每次都有一名中情局官员和一名阿帕契攻击直升机组的军官在场。战前曾以联合国观察员身分进驻科索沃进行核查、后被迫撤离的美国军官也与“科解”组织的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

5月26日,在阿尔巴尼亚军队的炮火支援下,“科解”武装向南联盟军队发动攻势,但在随后的三天里惨遭失败,250名精兵被700名南联盟士兵困在帕斯特里克山上。克拉克在一次电视会议上说:“我不会让塞尔维亚人占领那座山。如果我们不能帮助“科解”守住那座山,将来美国人会为此流血。”

6月7日,美国出动了两架B-52轰炸机进行救援,飞机上所有炸弹都丢到了由两个营的南联盟军队防守的阵地上。北约认为,这次轰炸杀死了数百名南联盟士兵,可能会成为北约取胜的转折点。但战争结束后,他们并没有在该地发现大规模死亡的迹象。更令北约指挥官吃惊的是,仍然有那么多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他们的结论是:南联盟的第三军仍然能够在科索沃坚持数周,甚至数月。但克拉克后来在华盛顿一家智库发表演讲时说,B-52对帕斯特里克山的轰炸使米洛舍维奇以为北约将对南联盟发动地面入侵了,这是他同意撤军的转折点。

不管米洛舍维奇当时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当南联盟准备撤军时,克林顿的确是在认真考虑地面进攻方案了。6月2日中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在会见几位主张地面入侵的外交政策专家时讲了四点:第一点是“必须赢得这场战争”;第四点是“任何方案都可考虑”。当有人问“总统是否支持派出地面部队”时,伯杰回答说:回想一下我说的第一点。这等于是说,如果地面入侵能够赢得战争,政府就准备干。伯杰的话让专家们大吃一惊。那天下午,克林顿的助手们制定了几个选择方案,其中包括:在科索沃境内分割出几个“安全区”;武装“科解”,或经过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对南联盟发动全面入侵。第二天早上6点半,白宫情况室得到报告,米洛舍维奇让步了,同意接受北约的和平协议。但白宫担心其中有问题,当天下午,克林顿仍与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讨论出兵科索沃的事。

6月7日晚上,B—52轰炸机又对帕斯特里克山区进行了轰炸。第二天北约与俄国就联合国和平草案达成一致。又过了两天,米洛舍维奇在协议上签了字,允许5万名北约官兵入侵科索沃,不过“入侵”两字被换成了“维和”。

恐怖威慑

这场战争的谎话之一是,北约19个成员国的领导人通过一个委员会指挥对南联盟的轰炸,但盟国的将军们和政治领袖们心里明白,重要的决策——例如是否轰炸居住着大量平民的建筑物——只是由美英法三国领导人作出,而法国通常都会在讨论时表现出犹豫。

每当北约的炸弹炸死了科索沃难民或塞尔维亚老百姓时,国际社会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民众对轰炸的支持率下降。所以美英法领导人在批准轰炸目标之前,不得不权衡轰炸后的震慑效果和可能招致的舆论反对。这几位领导人事前都知道可能造成的平民伤亡,但他们为了摧垮米洛舍维奇的意志,就既要给塞尔维亚人造成痛苦,又避免造成太多平民的伤亡。用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的话来说,“要让贝尔格莱德陷入黑暗”,但要小心行事。

4月3日,当希拉克总统看到南联盟内政部大楼陷入一片火海时,他才意识到,空袭进行了11天后,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定的目标。他要求与克林顿紧急通话,讨论北约司令克拉克执行的战略。当时正值复活节,希拉克所在的那个中世纪城堡里没有保密电话。白宫立即命令在德国的美军欧洲司令部派出一支通讯小组,为希拉克接通了保密性最强的Stu—3电话线。希拉克在电话中说,他想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一样,对有关战争的所有重大决定有发言权。克林顿说,轰炸目标的批准程序已经太慢了。他同意将法国人包括进来,并提议对三人中每个人都有权否决的重大轰炸行动先列出一张单子来。希拉克要求对黑山共和国的任何轰炸都经过他的审核。布莱尔要求对所有从英国本土起飞的B-52轰炸机攻击的目标都拥有否决权。三位领导人都要求对造成重大伤亡或对平民百姓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轰炸目标——如电网、电话系统、以及贝尔格莱德市区的

建筑物——拥有否决权。

法国参谋长和其他欧洲国家官员仍然不断地就轰炸行动打电话询问北约司令克拉克,使他每天有一半的时间要花在与盟国军政官员的电话交谈上。为此,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来缓和各方在军事行动上的不同意见。该委员会的核心人物是所谓的五人小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英、法、德、意四国的外交部长。他们几乎每天都举行五方电话会议,以维护团结。意大利外长常常对轰炸不断升级表示担忧,奥尔布赖特便先给德国和英国外长去电话,让他们做意大利外长的工作。有时,甚至连英国也会对确定的轰炸目标表示犹豫,比如在选定贝尔格莱德的供电网作为轰炸目标时,英外长库克认为那样会对一些大医院造成影响。但奥尔布赖特最后还是把他说服了。

4月中旬,北约司令官克拉克认为南联盟部队把直升机和战斗机隐藏到黑山共和国的波德戈里察机场的掩体里,并利用那里的雷达跟踪北约战机的行踪,于是要下令摧毁该机场。法国一开始不同意,克拉克将军和奥尔布赖特、伯杰、科恩和谢尔顿倾巢出动,分别给他们的法国同行打电话进行劝说。法国终于顶不住而同意了他们的计划。

在克林顿的主导下,尽管英国力主的地面入侵没有被北约领导人采纳,但他们却一致同意采取另外两个重大步骤:对米洛舍维奇个人及其亲朋好友的财产进行轰炸;不仅要轰炸电视广播大楼,还要轰炸交通、水、电系统,以给大量平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实施战争恐怖威慑。

4月底,在美国战机向贝尔格莱德的社会党总部大楼发射导弹之前,负责制订轰炸计划的北约人员在一份交给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文件中详细说明了这次轰炸所包含的风险。文件在总部大楼的照片旁边注明:“伴随的损失是:会造成50至100名政府和党部职员死亡;炸弹的冲击波会造成250名左右的百姓死亡。”华盛顿和伦敦的官员们很快批准了这一轰炸计划。法国却有些勉强,提到党部大楼里还有南联盟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美国人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周就想炸毁南联盟的电力系统,但遭到法国的反对。为打破僵局,两国的军事领导人曾就如何造成电力系统瘫痪一事交换了意见。美国提议炸毁电力输送线,其修复工作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但法国认为此方案不能接受。美国又提出使用一种绝密武器CBU-94,该武器只会使电力中断数小时。谢尔顿还向他的法国同行展示这种武器的有效性。但法国仍然犹豫。美国人急了,叫法国人拿出别的办法来。结果法国人只好接受美国的意见。5月3日深夜,美国人下令轰炸南联盟的电力网和变电站等相关目标,摧毁了南联盟70%的电力供应设施。3周之后,法国又同意对南联盟的电力系统进行更加严酷的轰炸,并使自来水供应中断。法国人唯一没有同意轰炸的是一座桥梁,因为塞尔维亚人在桥上筑起了人墙。美国人知道劝也没用,才放弃了。

4月中旬之后的一个月里,误炸平民的消息几乎天天都有:对阿莱克西纳茨城的轰炸造成17名平民死亡;一列客运火车在过桥时被炸成两段;十多名难民在旅途中被炸死;20多人被美国的激光制导炸弹炸死;一辆公共汽车在过桥时被北约轰炸机击中,47名乘客葬身火海。

5月7日,先是一连串的炸弹和一枚导弹击中尼什市的一个市场和一所医院,造成5人死亡,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美国B-52轰炸机用五枚导弹炸毁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身亡,20多名使馆人员受伤。中国大使馆这个轰炸目标是中央情报局负责确定的。更微妙的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近千个目标中,只有这个目标是由中央情报局选定的。第二天,大量嘲弄性的传真件摆在了克拉克的办公桌上,许多传真件上写着:“亲爱的克拉克先生,我们已经搬家,新地址是……”

北约在开始对南联盟轰炸时只拟定了169个目标,但空袭中实际的轰炸目标至少在976个以上。轰炸目标主要是由美国的情报综合分析中心提出。他们将来自各方面的情报汇总分析,然后通过加密的“西普灵计算机网络”(Siprinet)将轰炸目标传给美军驻欧洲总部的目标选定人员,同时也传给美军在意大利的几个确定目标的指挥部。目标选定后,有关人员还要根据最新情报进行核查,包括卫星图像、人力情报、电子截听的电话谈话等,以确定该目标在轰炸前仍被用于军事目的。对那些会造成20名以上平民死亡的轰炸目标,有关人员还要进一步确定每枚导弹的“目标点”,攻击角度,使用何种武器等等。然后,这些经过多次审核的轰炸计划再交到白宫、英国首相办公室和法国总统府作最后批准。

战略之争

科索沃战争进行的同时,究竟如何打这场战争,克拉克与他的空军司令肖特的看法也有严重分歧。克拉克坚持要空军追打科索沃境内的南联盟坦克大炮。肖特认为这样打没用,正确的打法应该是一举摧毁南联盟的“战略”目标,如南联盟中央各总部的大楼和电厂。他认为,对手就如同一条蛇,炸毁贝尔格莱德就剁掉了蛇头,而轰炸科索沃境内零星的坦克和小股部队只不过是斩了蛇尾。他把自己的战略思想譬喻为“摘取王冠上的宝石”。

直到对南联盟78天的空袭结束后,对于究竟应该如何打这场战争,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等等问题仍没有定论,直到现在也还在争论之中。

其实,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早在1998年6月就开始策划对南联盟的空袭了。到开战的那天晚上,已经设计了40个版本的空战方案。但北约最后决定将空战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打击防空和指挥掩体;第二阶段:将轰炸延伸到南联盟北纬44度以南的基础设施,刚好到贝尔格莱德的南边;第三阶段:轰炸贝尔格莱德。

美国及北约盟国没有制定长期作战方案,因为克林顿政府和克拉克担心,如果要北约的19个盟国考虑长期作战,他们根本就不会同意开战了。

3月24日轰炸开始的当晚,肖特中将坐在北约在意大利维琴察空军基地的空军联合行动中心,墙上的那幅大电子地图上,黄、绿、红信号闪烁不止。他在等待向南联盟发射第一批导弹。肖特曾在越南战场上执行过276次轰炸任务,率领B-15战斗机群在波斯湾战争中多次进行轰炸。他对这场空袭的战略思想是:轰炸南联盟在科索沃的第三军是浪费时间和财力,因为第三军的人员伤亡根本不会影响米洛舍维奇及其领导层的士气。他极力主张第一批导弹就应炸掉南联盟的电厂和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大楼。1991年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他看来,这是空战的理论基础,要对军事性强、经济价值高或对心理影响大的目标进行轰炸,使其成为敌方意志崩溃的一个手段。但当天晚上确定的轰炸目标只有53个,且大多是防空与雷达阵地,目的只是为北约飞行员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能有一个安全的空中环境。

其实,克拉克对初期的空袭规模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也持怀疑态度。但在当了一年北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后,他知道目前的方案已经是能获得盟国共同批准的规模最大、最好的方案了。他还认为战争有40%的机会在三天内取胜。在他看来,米洛舍维奇只不过想找个借口撤出科索沃而已。

但在开战后的第二天,克拉克就敦促盟国和华盛顿对这场他们认为是非常短暂的冲突重新进行评估。私下里,他已开始谈论需要作最坏的打算,即准备打一场地面战争。他还要求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允许他越过轰炸计划的第二阶段,直接执行第三阶段轰炸方案。他的要求使得一些北约盟国不安。他们觉得,战争一打响,克拉克即改变了战略,大大扩大了轰炸的地理范围和目标类型。

克拉克拒绝接受一些北约盟国的政治领袖——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领导人——提出的停止轰炸的建议,他对盟国的胆小感到恼火。这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西点军校毕业生,曾获罗兹奖学金去牛津大学深造,既学习了政治哲学,又学习了陆军军事战略和战术。还曾参加越战,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四次负伤。军人生涯不仅使他荣获紫心奖章,也使他懂得公众的认同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他在战争初期没有接受肖特的建议并不表明他不赞成肖特的意见,因为他后来竭力促成的轰炸目标远远超出了肖特的建议。

他在政治上的精明起了作用。3月28日,克拉克专程到北约秘书长索拉那在布鲁塞尔的家中拜访。这位将军给秘书长上了一堂军事知识课,向他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炸弹的杀伤力范围;谈到选准轰炸的“目标点”——如建筑物上的大梁、关键的石块等——能使整座建筑内向倒塌;北约的规划人员能计算出被炸飞的玻璃能飞多远,并能测出飞出的玻璃是会擦伤人的皮肤,还是会钻进皮肤里去;如果他们改变弹头或冲击的角度,就能确定建筑物会被炸飞一堵还是三堵墙。克拉克希望索拉那明白这些道理,希望他能批准对两个特定目标的轰炸:一个是南联盟内政部那座石头造的7层大楼,另一个是南联盟的特警总部大楼。尽管这两座大楼数天前已经搬空了,但在空袭初期轰炸这两个目标,可以对南联盟军民的心理造成影响。3月30日,北大西洋委员会对克拉克提出的上述两个目标进行辩论,未达成一致,于是便让索拉那代表委员会全权处理此事。两天后,索拉那就批准了克拉克的要求。

9月中旬,克拉克终于公布了轰炸给南联盟军队造成的损失:击毁坦克93辆,装甲运兵车153辆,军用车辆339辆,大炮和迫击炮389台。也就是说,北约进行的78天的轰炸,使南联盟在科索沃的军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位将军没好意思把炸毁的大量民用设施也列为辉煌战果。据南联盟报告,北约的空袭炸毁了24座桥梁,12个火车站,36个工厂,7个机场,16个燃料站和库房,17个电视发射塔和许多电力设施,使南联盟的经济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

美在澳部署B-52释放何种危险信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在澳部署B-52释放何种危险信号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