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经历过唐山地震的人们,大家对宿命论怎么看

1989年,我任班主任的班级有个女孩,她爸爸就死于唐山地震。如果不是她爸爸工作认真、负责,也许不会死亡。一个鲁南人,匆匆赶到河北唐山当夜,恰好发生唐山大地震,随即被坍塌的楼房砸死。

我们很多老师私下议论这件事,感觉这就是宿命。

鲁南煤城有很多煤矿,女孩爸爸就在一座煤矿上工作。从女孩妈妈诉说看,女孩爸爸不是下井的一线工人,应该是管理人员。那一年,女孩爸爸和其他五个人被煤矿指派到河北唐山参加培训。

当时,六个人一块去乘火车,因为火车上人很多,根本很难挤上去。其他五个人看着人多,就放弃了坐当班火车的计划。女孩爸爸平时工作认真负责,深怕不能按时赶到,受领导责备,便从开着的一个窗口爬上了火车,终于按规定时间到了唐山,入住主办方提供的招待所,恰巧当夜地震……其他五人晚一天出发,半路被截停,之后都平安归来,其中一个人后来还当上了矿长。

当时,女孩还有一个姐姐,由煤矿上发生活费和学费补助。女孩妈妈没有改嫁,安排在矿招待所。

大家怎么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放在2020年是选方登还是方达?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从“讽刺”中来的冯小刚,早年用戏虐的喜剧来建立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用宏大的悲剧来建立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变得棘手起来。它是如此熟悉——毕竟,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了40来年,却又十分模糊——毕竟,很多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与厚重,与人性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联系起来。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拍啥啥就成”的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有的敏锐与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在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之间,他准确找到了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泄点。

《唐山大地震》的片名虽然宏大,但唐山大地震不过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正如电影的英文名叫做《余震》,地震固然可怕,但活着才是一切的开始。

本片聚焦于地震面前一家人的分离与重逢,这与原著小说的脉络不谋而合:将灾难带来的一瞬间的巨大破坏力,通过两代人的心灵纠葛表现出来。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把灾难场面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灾难之后,带着内心创伤的人们如何的生活。毕竟,房子塌了还可以重建,感情和信仰塌了,一辈子就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天灾,实际上只有短暂的23秒,但对片中的一对母女来说,是漫长的32年。

人是有感情的,灾难面前“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会犹豫、彷徨,无力抉择。正因为电影设计了这样一个剧情爆发点,才会令很多观众陷入情感的纠结,并引出跨度三十年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中,将故事的主线清晰的划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是母亲李元妮、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他们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却因“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艰难抉择,而遭遇了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姐姐的“幸运”的,被解放军基本完好的救出来,和军官养父母幸福、甜蜜的生活了这么多年,上了大学,当了单亲妈妈,却依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看起来是个功能性的角色,但那种发自内心的隐忍和包容,对养女的关爱有加,以及触及底线的无力感,让姐姐这条主线变得充满戏剧性。

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是本片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当年,为了救小的不得不放弃大的,这是她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冥冥中,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死,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矢志不渝的直觉,支撑他走过了震后的三十年。

影片最后,失散多年的母女在父亲的墓前再次相见,这是本片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徐帆极富爆发性、具有层次感的一段“哭戏”,仿佛将半辈子的感情一股脑的宣泄了出来,不由得让观众动容。

虽然冯小刚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克制、内敛,但依然无法摆脱苦情戏最大的弊端——煽情。在巨大的悲情面前,无论是本片的感情走向,还是徐帆饰演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的向悲情色彩上偏移。

此外,本片试图将人物的感情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但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渲染的感情,冲淡了时代性这个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感情纠葛,选择性的忽视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

《唐山大地震》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至少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灾难电影,内地影坛几乎很少去涉及。而《唐山大地震》就是灾难电影中的佼佼者。 灾难来临,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外在的伤害而忽略掉了内在的伤害,这就很可怕。《唐山大地震》讲的就是关于灾害中人物的内心变化的事情。 在灾难面前什么选择是对的,什么选择是错的可以说拷问着每一个人。《唐山大地震》中的妈妈也经历了这样的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抛弃哪一个都是锤心之痛。但是,既然做了选择就要面对这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当方登自己成为了志愿者在的真的现场真正的经历灾难的时候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那种取舍两难的心情。 方登又是幸运的,至少好有机会能够等到有这样的可以化解矛盾的机会。有些人可能从此再也无法从灾难中醒来。这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真是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

如何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

我觉得《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很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尽管它的地震特效场面做得很震撼,但冯小刚导演的着力点显然并不在于此。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一片废墟,这一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此后两个小时心灵的“余震”才是影片重点要表现的内容。 《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由导演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陆毅、张国强和陈瑾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7月12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全球首映式 。电影描述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冯小刚导演在这部影片当中,成功运用色调来表达电影深刻的内涵。影片画面的色调,一开始是柔和的灰黄调子,犹如老照片一般象征着已逝的岁月;然后是大地震发生时,色调转为沉郁的黑白调子,除了鲜血几乎再没有其余的彩色,暗示着大地震抹去了一切美好,残酷可怕;再之后,贯穿全剧的是淡淡的灰白调子,如一缕缕深渊中的薄雾,象征着人们心底压抑着的弥久的哀伤 《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电影《唐山大地震》人物评价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道明饰演的方登养父—王德清这个人物形象。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镜头会给人理所当然的感动和眼泪,却惟独他有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在方登带着点点回家过年时王德清的战友电话约他去过年,王德清说:“走不开走不卡,我这也是一大家子人呐!”作为一名父亲的自豪感与对女儿外孙女的疼爱之情就这么淡淡的溢了出来,却给人良久良久的感动。父爱如山厚重却不张扬,如水深沉却不激湍,在平平淡淡之中给人以最不平常的爱。 就这些吧,希望能换个视角去看问题。对于生命的感动和母爱的执着一定会有很多人去写,这样换个角度会让老师觉得眼前一亮。望采纳。

唐山大地震的影片评价

《唐山大地震》堪称“治愈系”的精品佳作。与冯小刚电影版《唐山大地震》相比,姚晓峰版同名电视剧不仅仅在容量上有极大的扩容空间,在剧情上也更趋合理,对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也展示的更具生活化,对群像灾民面对灾难所体现出来的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着更接地气的详述与表达,也因而更能深动人心,引人关注。相对天灾,人是渺小的。面对天灾,渺小的人、脆弱的心该如何坚强起来,而不自怨自艾,姚晓峰的《唐山大地震》都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演绎与体现。煽情,却不过于滥情;催泪,却不刻意拔泪。姚晓峰导演用深厚的功力展示了自己对这类题材的超强掌控力。类似的影视剧,如果把握不好“情与泪”的度,往往就会遭遇做作、矫情等诟病,从而很难达到治愈心灵创伤、情感挫折的目的。

当年唐山大地震我们有没有获得外国援助?

感谢邀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有两次大地震:第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的7.8级唐山大地震;第二次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的8级汶川大地震。两次大地震都深深牵动着国家和人民的心。 据了解,唐山大地震时,中国没有接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援助。

1967年7月的唐山,刹那间,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城市在数秒之内便被夷为平地。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地震发生后,各国在向中国表示慰问的同时,纷纷表示了愿意援助意愿(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由于当时中国正处在特殊的国情及国际形势背景下,我国拒绝了所有国家的援助。 1976年的唐山人民在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持和援建下,“艰苦奋斗,自立更生”。不同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不光得到党和国家、各族同胞的关注、支持、援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同时得到了国外多国的援助。无论是唐山人还是四川人,作为灾区群众,我们一样同怀感恩之心,感恩祖国、人民子弟兵和各族同胞对唐山和四川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巨大支持和援助援建。感恩,我们永远走在路上。

文/羌人山里汉,图片/来自网络

唐出76年大地震旧址现在壮况!?

1、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唐山南湖生态风景区内,位于京山铁路东侧,唐胥路北侧,总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2008年建成开园。

2、公园以唐山机车车辆厂原有的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划分为遗址区、纪念水区、场馆区和纪念林区4个区域,园内建有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主题雕塑、大地震纪念墙、纪念大道、纪念广场、纪念水池等一系列设施,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也是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推介唐山抗震成就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唐山大地震张家俊资料?

张家俊(1920-)江西萍乡人,1940年04月成都中央军校第十七期,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