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翰林院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翰林学士受皇帝宣召,负责顾问、应对、拟写诏制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翰林院创设于唐代,到了明代翰林院成为重要的秘书机构,不仅在文化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政治上也大有作为。无论是君主的东征西讨,还是朝堂上的治繁理事、人事进退等,其中都有翰林官的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身影。在当时,对于希望入仕有一番作为的读书人,能够进入翰林院是人生一大入门挑战,也是所谓“鲤鱼跳龙门”的最佳选择。

明代翰林官的选拔

从选举设官等方面来看,明代翰林院制度较唐、宋、元等朝代更为完善,可以说“集历代之成”。在明代,翰林官的选拔与科举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庶吉士制度的创立,保证了翰林官的素质。在明初,由于翰林官主要是通过举荐和征召的途径选拔,因为素质上的参差不一,甚至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明洪武十八年(1385),庶吉士制度正式设立,使翰林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最终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所谓庶吉士制度又叫馆选制度,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庶吉士,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被选为庶吉士,意味着取得成为翰林官的预备资格,再经三年“以翰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学习培养后,可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被授予翰林官之职。在明代,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庶吉士,再通过学习、考察成为翰林官,这是人才进入翰林院的唯一途径。

古代的翰林院是如何产生的(揭秘翰林院的职责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古代的翰林院是如何产生的(揭秘翰林院的职责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明代翰林院的建制与职责

明初仿元制,翰林院被称翰林国史院,秩正三品。虽然后来改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基本格局大致相同。其基本面貌如下:1、正官,包括学士1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2人,从五品。2、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2人,正六品。3、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4、庶吉士,无品级,也没定员。

明代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甚至同代的同类机构,但靠近权力中心,是专属于皇帝的重要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备受皇帝的重视。

翰林院直接受命于皇帝,承担皇帝咨询、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职责。学士负责撰写、详正文字、考议制度等,随时备天子顾问; 侍读、侍讲负责为皇室成员讲读经史;修撰、编修、检讨负责撰修实录、史志诸书等。翰林院职责还包括掌管科举事务,教习庶吉士,组织经筵典礼,稽查理藩院档案等。由于掌管科举事务,翰林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紧密,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相辅相成,不仅促进了翰林官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关于“翰詹”合流与完善

明初,翰林院学士作为朱元璋皇帝的秘书,“恒侍左右,备顾问”,朱元璋“往复咨询”,采纳了翰林官提出的诸多建议。尔后,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一事件为翰林院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丞相被废除后,大事小事落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可谓重负。于是,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选取优秀翰林官入阁,将翰林院的品秩从明初的正三品降为正五品,不过翰林院的实权变大了。《明史讲义》记载:“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实际上,这是朱元璋求得中央权力机构之间的平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节制翰林官与殿阁大学士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避免权力集中。

在建文一朝,翰林官得到了更大的重用。《明史讲义》:“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这里,“孝孺”就是翰林学士方孝孺,足见翰林官在当时颇受重视。此时,“翰詹”合流形成,即詹事府并入翰林院。简单地说,詹事府就是“太子府”的翰林院,或太子府的秘书机构,主要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府的经筵日讲、备太子顾问等事务。“翰詹”合流后,詹事府也就成了翰林官谋求升转的阶梯了。

到明成祖朱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更加强化。

《明史》载,朱棣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内阁遂成立,内阁后来得以发展强化,逐渐取代翰林院,成为皇帝身边的中央秘书机构,但是内阁大学士必定出自翰林院,也就形成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统计有明一代入阁者170余人,由翰林者十有其九。入选翰林几乎成为入阁的先决条件,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因此得到空前的强化。《明史》中称:“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